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彻底胜利。“三大战役”历时142天,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154万余人,是真正彪炳史册的“大决战”,更是新中国成立的决胜一战。
对于未曾经历战争的普通人来说,“三大战役”更与一个名字息息相关,那便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上世纪90年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大决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这部新中国战争电影史诗历时数年制作完成,为观众再现了“三大战役”的恢弘历史,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要完整记录1949年,就要拍好3部电影”
1952年8月1日,解放军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1956年更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2018年改制,更名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作为新中国唯一的军事电影制片厂,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争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最鲜活的素材,也是当时的观众最迫切想要看到的故事。因此,在建厂之后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以《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狼牙山五壮士》《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抓壮丁》《地雷战》《地道战》等一系列优秀影片,成为中国电影界当之无愧的标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的解放,电影艺术焕发新生,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探索战争电影的创新,其中《晚钟》更是获得了西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这一时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辉煌的“大片时代”,其代表作就是《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一鸿篇巨制奠定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在中国影史的地位。
据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萧穆回忆,之所以决定拍摄“三大战役”,是为了记录1949年这个伟大的转折点。1985年,胡耀邦就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提出:“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的一年,是震撼世界的一年。这一年,旧中国转变为新中国,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站了起来,开始转入建设自己国家的新历程。描写好这一年的历史,很有教育意义。”而后,他进一步指出,要完整记录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要拍好3部电影,一部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刚完成的《风雨下钟山》,一部关于“转战陕北”这一段历史,还有一部就是描写“三大战役”。他认为,“三大战役”应该一气呵成地写出来,只有把“三大战役”的内在联系写出来,才能充分表现出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战略思想和运筹帷幄的宏大气魄(萧穆《战争史诗〈大决战〉的创作和拍摄》)。杨尚昆也非常支持拍摄“三大战役”,大力推进此项工作。
约13万官兵参加拍摄,TNT炸药使用量达160吨
就剧组规模而言,《大决战》创造了纪录。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有800人参与拍摄,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据统计,共有来自解放军各大军区、有关院校、武警部队等单位的约13万官兵参加了拍摄。全片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参演群众达15余万人次(李俐《八一电影制片厂诞生60年:红色经典陪伴几代人》,原载于《北京晚报》)。
据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杨振吉回忆,《大决战》一开始是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分成3个大组同时拍摄,后来因为进度问题,又分成了10个组开展工作。“当时,我主要负责拍摄剧照,全程跟着《大决战》剧组,10个组都跑遍了。”杨振吉说,“这项重大工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培养了许多骨干力量。对我自己来说,也是难忘的经历。”
在这样的战争巨制中,烟火道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据统计,为拍摄《大决战》,共动用了炸弹3500个、TNT炸药160吨、黑白烟幕70吨、血浆100公斤、军用装甲车20辆、真坦克50辆、可炸汽车100辆、空包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假枪支6000支、刺刀6000把。“真枪实弹”的装备,造就了《大决战》逼真的场面效果。据杨振吉回忆,由于现场炸点众多,爆破场面大,他的衣服、镜头上经常蒙着厚厚的尘土。
情节真实,场面也必须逼真,这就需要幕后人员的保障。“有一次,拍摄一位战士滚雷区为后续部队扫清道路的场面。这个场面怎么拍呢?就是烟火师把炸药布置好,精确计算时间,当演员滚到雷区旁边、还未进入时,烟火师控制炸药爆炸,这样就能确保不会伤及演员。”说到这类场景时,杨振吉仍心有余悸,“虽然知道烟火师一定能做好,炸药也都精确控制了用量,但看着那个爆破的场景,还是会感到害怕。”
竭尽全力追求完美,领导人给予高度评价
对于在现场的剧组成员来说,“枪炮纷飞”的场面早就是家常便饭了,他们最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烟火、炸药的效果,拍出最好的画面。杨振吉作为随组摄影师,主要任务是为《大决战》拍摄官方宣传照、积累一手影像资料,在拍摄现场捕捉每一个动人的瞬间。在长期的观察中,杨振吉发现机枪在发射空包弹时,虽然不会有子弹射出,但在枪口会有一个漂亮的十字火花,非常能体现战争场面的质感。于是,他便让一位参与演出的战士演员打枪,自己蹲在枪口的正前方,拍摄下这个动人的画面。
《大决战》中的场景都力求真实,而变幻莫测的天气条件为拍摄带来麻烦。据杨振吉回忆,为拍摄《淮海战役》中一个下大雪的镜头,剧组派出一个小分队到哈尔滨等雪,一等就是两个月。此外,《大决战》中还有一个“冰河开冻”的经典镜头,也是剧组在黄河边苦候的成果:在陕北高原上,毛泽东举目眺望大好河山。镜头一转, 黄河冰凌开始颤动,一幅大地回春的壮美场景,正寓示着我军进入反攻的关键转折。
1991年,《大决战》3部6集拍摄完毕,经多位领导人审核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于1991年公映,《平津战役》于1992年公映。多位领导人在观看影片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影片“规模宏伟”,“很有气魄”,“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比较成功的艺术感染力,特定历史人物的分寸比较得当”,是相当成功的作品。邓先群曾向萧穆转述邓小平观看《大决战》后的评价,“片子拍得很好,还想再看,以后每年再看一遍”(萧穆《战争史诗〈大决战〉的创作和拍摄》)。在全国各地公映后,《大决战》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
在中国电影史上,《大决战》是一部永恒的战争史诗,以影像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峥嵘岁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大决战》的诞生始末,再忆“三大战役”的伟大转折,正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纪念。
(据《北京晚报》)
历时数年打磨剧本,聂荣臻详解平津战役
接到指示后,八一电影制片厂迅速组建了“三大战役”剧本组,投入到鸿篇巨制的筹备工作中。自1952年正式建厂起,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承载着军事宣传的任务,不论是军事教育纪录片,还是军事题材故事片,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职人员与幕后人员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即便是对于“身经百战”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来说,全面还原“三大战役”历史也是空前的挑战——仅就剧本写作这一环,就曾八易其稿,而参与剧本创作的成员除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几位资深编剧外,还有著名作家徐怀中。
据萧穆回忆,编剧们在前期准备时阅读了五六千万字的文献资料,拜访了许多“三大战役”亲历者,考察了多处旧址,这才开始创作剧本。剧本初步完成后,八一电影制片厂举行了多次审稿会,应邀参与审稿的人员包括曾担任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的政协委员、曾在野战军工作并参加过“三大战役”的指挥员或艺术家、原在西柏坡总部工作和在北平地下党工作的共产党员。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形成了符合“三大战役”史实的剧本,奠定了《大决战》“文献性史诗性故事片”的基础(萧穆《战争史诗〈大决战〉的创作和拍摄》)。
1989年,《大决战》正式投入拍摄。开拍之际,总导演李俊率杨光远、蔡继渭、韦廉3位分导演拜访聂荣臻元帅。作为平津战役总前委之一,聂荣臻元帅详细介绍了“三大战役”的一些情况,对平津战役介绍得尤为详细,包括争取傅作义、保护古都等历史细节。聂荣臻元帅的详细讲解,对《大决战》的拍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袁成亮《电影〈大决战〉诞生记》)。
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