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阳网|光影中国|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C13版:揭秘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畅游『泳』史: 古代游泳的那些事儿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8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畅游『泳』史: 古代游泳的那些事儿
置兵八千人 专以採珠为事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

远古时期,鱼虾是生活在河流沿岸人们的主要食物,捕捞鱼虾自然成为他们的日常。据史料记载,古人为了从水中捕捞食物,同时避免溺水丧生的危险,开始模仿水陆两栖动物的姿态,尝试在水里游动,逐渐学会了游泳。古人称游泳为“游术”。《淮南子·诠言训》 云:“渡水而无游数(数通术),虽强必沉;有游数,虽赢必遂。”

古代人初学游泳时,为避免溺水丧生之危险,往往借助于一种具有漂浮力的东西——匏(即瓢葫芦)。匏是上古时代学习游泳的浮具,也是乘船渡江过河的救生之物。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国家的出现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改进提高,历代帝王都派有“采珠太监”和官吏监督渔民开采珍珠,选择精品运回宫室。到了公元907至960年间,统治阶级设有专门的官吏来统率管理采珠工作。五代十国时南汉后主刘鋹“置兵八千人,专以採珠为事”。当时封建帝王大量开采珍珠,加重了沿海渔民的负担,凡入水采珠者,必须通习水性和潜泳之术,技术较差的采珠者必须用绳索缚石并拴住身体,投入水底采集珠贝。”

在征服自然界的长期活动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游泳的各种技能,并不断革新游泳的技巧和技艺。人们为了捕捞水底的鱼虾和各种水食,逐渐学会了潜水。

潜水是游泳技术中难度较大的一项。《庄子·达生篇》中有“没人”的记载,郭璞注云:“没人谓能鹜没于水底。”据此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潜水的本领。

北人善骑 南人善水

随着人们游泳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把游泳这种水中运动技巧,推广到体育锻炼和娱乐的领域中。汉魏时,已有端午节举行游泳比赛的习俗。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7窟窟顶后部的“莲池游泳嬉戏图”显示,到了唐代,水戏颇为盛行,从帝王到民间无不为之。到了北宋,水上游戏更为盛行,且花样多而难度大。

唐宋时期,每年端午节会在钱塘江举行大规模的游泳比赛。当时,水上运动甚至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其中一个表演项目名为“水秋千”,就是在大船上立一个高大的秋千,表演者在秋千荡到与秋千架一样高的瞬间从高空中一个跟斗跳下来,扎入水中。这或许就是跳水运动的前身。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仅精于象棋,还善于游泳。文天祥的高妙之处,在于将两者巧妙融合。史料记载,每到暑天,文天祥都约上“象棋九段高手”周子善,来到小溪游泳,并“于水面以意以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文天祥和周子善在清流之中,用水面作棋盘,全凭意象,下起了盲棋。两人在水中越战越勇,不分胜负,竟然到了忘我的境地。一边游泳,一边对弈,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王芳介绍,从中国一些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北人善骑,南人善水”的记载。因我国南方江河水道纵横,故民间百姓很多都通水性、善游泳。

奇技者 越深水渡江河者也

古代文明都是从大江大河边兴起,那时的战争中少不了水战。所以在古代,游泳还是一项军事技能。兵书《六韬·奇兵篇》就把“越深水,渡江河”称为“奇技”。

在春秋时代,著名的齐国国相管仲重视水师,修建泳池,训练水兵。当时,齐桓公打算进攻孤竹、离枝(当时的两个小诸侯国,现河北一带),又害怕南边的越国水师前来进攻,便向管仲问计。管仲回答说,越国有强大的水师,如果下令用重金奖赏能游泳的人,使会游泳的人越来越多,就用不着怕越国了。后来,齐国培养出了大批擅长游泳的人。

对于古代士兵而言,翻身落马,无论是攻击或是逃脱,会游泳都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公元956年,后周与南唐的一次水军大战中,周将张永德命令游泳好的人潜到敌方的船下,将船都锁起来,这样南唐船只进退两难,溺死的人很多。

在攻战中,利用游泳传递情报的事迹也是屡见不鲜。《宋史·忠义传》记载,当时襄阳城被围困已久,张贵抵达襄阳后,“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元兵的封锁日益严密,将水路封锁了连续几十里,还“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碰到撒星桩就用锯子锯断,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交付了情报。

可见,游泳这项技能在古代军队中很受重视,不论是传递情报还是发动水战,用好善泳者,便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据人民网)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版权所有 [南都晨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226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