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杭
晨光映在脸上,新闻已在纸上。常年坚持的阅读习惯,让我每天都会早早打开送来的《南都晨报》。一纸风行几十年,数易报名,初心不改,办报特色日益鲜明。
从对开的《声屏周报》到彩印的《南阳广播电视报》,再到如今的《南都晨报》,记录了时代变迁,见证了城市发展,传达了百姓心声,展现了多彩画卷。一路走来,我也从最初的读报少年,变成了忠实粉丝和铁杆作者。
尤其是10年前,《南都晨报》发扬传统的“时评”优势,推出以本地作者原创为主体的时评专版《晨语》,一时在本地报界“风头无两”。10年来,“晨语”已经扎根南阳大地,成为读者喜闻乐见、作者念兹在兹的特色舆论阵地。那些激浊扬清、褒贬有据、慷慨激越的文章,让“南都论坛”“谁听我说”“梅溪观澜”等栏目成为读者喜爱的特色栏目。那些或辛辣、或犀利、或沉郁、或激昂的文字,为广大读者送上了解心头之颐的精神快餐。
值得一提的是,由我主笔的“梅溪观澜”专栏,至今累计发稿300余篇。有时候,在出差途中,为了栏目不留白,哪怕趴在宾馆床上,也要完成次日上版的稿件。令人感奋的是,2018年,“梅溪观澜”获得全国晚报界最高荣誉“赵超构优秀专栏奖”,这给我的业余创作增添了“与晨报共成长、与晨语共前行”的动力。
在当下碎片化的传播时代,守住纸媒阵地殊为不易。但我坚信,无论传播方式怎样变化,“内容为王”“特色为上”“品味为佳”的读者审美取向和传播原则不会改变。这对于讲究办报特色的《南都晨报》来说,反倒是新的机遇。
让笔触下沉,抒写百姓心声;让灵魂向上,追寻时代舆论的制高点。始终坚守读者、作者、编者“一条心”,凝聚各方合力“双向奔赴”,办老百姓喜欢看、可信赖、可诉说的地方报纸。办好《晨语》专版,让“评论生根”,助力悲观者有力,唤起乐观者前行。提升品位,“让副刊生花”,让更多读者在阅读中爱上《南都晨报》。
新的一年,祝愿《南都晨报》与广大读者一起,迎来最美丽的晨光,让这希望的光芒始终照亮我们共同前行的征程。①5
(本文作者系南阳市政协委员、南阳市房地产商会秘书长、本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