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2版)
市人大代表徐文凯、市政协委员王森说,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也推动着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实现产业链从中低端迈向高端跨越的重要保障。要聚焦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按需引才;精细培育,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最大限度发挥和释放人才效力;树立人才服务意识,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成长环境。建议实施“诸葛AI英才计划”,对领军人才给予百万级创业资助;推动职业院校开设AI专业,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更好促进人才引育。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代表委员们认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在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协同发力,强化多方支持保障。
育强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而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抓创新主体培育”,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企业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答题人”。
“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应充分发挥灵敏的市场‘嗅觉’,在科技创新层面掌握主动权,大力研发可自主掌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产品,以适应新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发展需要。”市人大代表郭世峰说,豫西集团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创新理论摆在首位,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才能使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核心技术攻关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市政协委员范荣华建议,围绕智能传感、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资源,建设智能制造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强资源共享,开展协同创新,推动技术突破,形成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攻克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
“聚焦关键领域强链延链补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与协同发展,集聚形成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市政协委员卫朝辉建议,加快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健全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进一步统筹技术、人才、金融等政策,助力企业发展;鼓励企业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设计、生产、管理和销售方式,推动实现数字化转型;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与相关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鼓励联合建设研发中心、创新联合体,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围绕“怎么用”这个问题,市人大代表王稚、市政协委员吴玉峰认为,要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形成“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响应、以需定研”的新模式。应持续完善对接渠道,助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与企业及产业技术发展需求更高效地适配;科技型企业要提高本土人才储备意识和人才培养长远规划,为企业创新发展积累“财富”;充分发挥孵化器服务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费用,提高创新效率。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多方共同努力。”市人大代表安士伟建议,进一步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渠道,引导高校院所科研方向与企业生产需求精准接轨;企业在链接高校智力资源的同时,要精准把握和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新政策,通过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代表委员们认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上抢先一步、敢为人先,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让创新主体“动”起来、创新能力“强”起来,就一定能在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新赛道上不断跑出令人瞩目的好成绩。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