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苗苗
昨日,市民白女士拨打本报热线,诉说了一件烦心事。她的儿子壮壮今年刚上一年级,几乎天天丢文具。在她追问之下,才知道被其他孩子拿去交给老师换小红花了。这让白女士哭笑不得。对于这变了味儿的“拾金不昧”该如何看待?白女士希望能有人替她出出主意。
家长心焦:
孩子经常丢东西
白女士说,自己的孩子壮壮今年刚上小学。开学不久,她就发现孩子经常丢东西。今天少了支铅笔,明天少了块橡皮,丢东西基本不隔天。
“最多的一天,孩子回来少了三支铅笔!”白女士气呼呼地说,东西再便宜,也架不住天天丢啊!为此,她没少批评孩子。问他把文具丢哪儿了,壮壮说,下课时候去上厕所,回来放桌子上的文具就不见了。到底是孩子粗心大意,还是班里有同学搞恶作剧?白女士决定到学校一探究竟。
探究原因:
拾金不昧变了味儿
到校后白女士了解到,孩子的班级有这样一项奖励办法:如果哪位同学拾到东西交给老师,就可以得到一朵“拾金不昧”小红花。
在壮壮教室后墙的“光荣榜”上,不少孩子的名字后面贴了一长串小红花。除了“拾金不昧奖”外,还有“遵守纪律奖”、“学习进步奖”、“助人为乐奖”等。白女士说,由此看来,老师在“赏识教育”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
告诉老师孩子常丢东西的情况后,老师指了指放在讲台旁边的一个大纸箱:“喏,那都是学生们拾到的文具,你去看看吧。”纸箱里是铅笔、橡皮等小东西,足足有大半箱。对于壮壮常丢东西的问题,老师说,这里既有孩子粗心的因素,也不排除有的孩子拿别人东西换表扬的现象。今后,她会注意孩子这方面的表现。
专家建议:
家长多与老师沟通
对此现象,记者请教了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小学班主任王老师。她说,类似的事情一般发生在低年级学生中,以前她也遇到过。
王老师认为,低年级学生的是非观念还不是非常明确,容易混淆做好事和拿别人东西之间的概念。这种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但其做法却是错误的。
对此她有几点建议:老师要讲清楚两种行为的区别,让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于拾金不昧的表扬要逐渐弱化,使孩子慢慢扭转自己的观念,切不可因此批评孩子,以免孩子不知所措,心灵上造成伤害;同时,老师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如果老师看到有粗心的孩子乱放东西,最好当着其他学生的面把东西还给失主,相信其他同学今后也会“有样学样”,知道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