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线降到180分,仍有5万个招生计划落空,创近年来的新低……今年高职院校招生再度遇冷。山东一所高职院校招生办主任坦承:“我们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教育专家指出,生源紧缺可能让一些高校面临艰难处境,但对教育事业来说,却是一个转型良机。
高职院校难“吃饱”
17日下午,山东省教育考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今年高考录取情况。据统计,在最后一个批次投档中,共有约5万个招生计划落空,比去年增加了约1万人。虽然录取线已降到180分,但仍有96所学校三次投档竟无一人报考,共涉及1211个招生计划。
山东一所高职院校的招生人员说,作为招生一线的老师,今年高考结束后他走遍了山东大多数县市区,还有周边省市的一些生源大县。“尽管我们有思想准备,但实际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峻,一半的招生计划都没有完成。”
生源危机并非山东独有。根据各地招考部门陆续公布的数据,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均出现了招生难现象。
“如果没有最低分数线卡着,我们愿意接收所有的高中生,就是不管你考多少分,想来就能来。”山东一所高职院校招生办负责人说。山东省今年专科批次的控制分数线为180分,而高考5科总分值是750分。按百分制来衡量,考生只要能考24分,就能上大学。
事实上,最低控制分数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底线”,一些省份在征集志愿时采取了降分备档措施,突破了最低控制分数线。河南省在高职高专二批征集志愿时,对生源不足的学校降20分备档,对缺额较大的学校降40分备档。河南省今年专科二批的控制分数线为190分,是9年来的最低纪录。
业内人士分析,这么低的分数线,其实线下考生已经寥寥无几。基本上可以说,只要参加了高考,想上大学就能上。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685万人,预计全国平均录取率将超过75%。某些省份的录取率甚至达到90%,绝大多数学生不愁没大学上。
高等教育成买方市场
一些高等学校招不满学生,是否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过剩?
教育界一些人士认为,重点高校“掐尖”,专科学校“保量”,近几年高校争抢生源一年比一年激烈,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优质生源有限、高教资源相对过剩的时期,高等教育“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但也有专家持不同看法。山东省英才学院院长夏季亭分析,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生源出现危机的原因,一是“减少”,即适龄人口减少;二是“增加”,即留学人员增加,去上国外大学的人多了;三是“分流”,即中等职业院校的分流,这些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相应的普通高中在校生减少,参加高考的人数也随之减少;四是“放弃”,即有些学生放弃高考。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说,看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是否过剩应主要参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标,它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18岁~22岁)之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这个比值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至45%之间为大众化教育,超过45%为全民高等教育即普及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我国2011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
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难就业,另一方面,社会适应性人才又奇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结构性过剩。从高等教育自身来讲,主要是一些高校办学理念、专业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符合企业对人才规格与质量的要求。”山东英才学院副院长刘存刚说。
差异化竞争是根本
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不是很高,为什么高校就招不满学生了呢?夏季亭说,留学人员爆炸性增长和放弃高考人数不断增加,是“异常”的现象。“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走规模扩张的路子,而高等教育的生命——办学质量出现了下滑。”
据一些大学生反映,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节省水电暖费用,每年长时间给学生放假,暑假能放3个月,寒假放2个月,根本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时间;还有的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基本依靠外聘研究生充当任课教师;还有的学校缺乏实训设施,一些操作类的课程只能“纸上谈兵”。
教学质量差直接影响就业。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农民吴福位的女儿从山东一所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已经5年了,至今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
山东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认为,生源大幅减少,将带来高等教育市场的洗牌。一批招不到学生的高校将面临淘汰,不注重师资队伍和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管理跟不上、就业不受社会认可的高校,将成为这一形势下的“ST”。
“一些高等院校需要尽快转型”,专家表示,生源危机兵临城下,过去“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不再适用,高校应当尽快加强内涵建设,培养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是实现差异化竞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转型的过程会很痛苦,但不转就只有死路一条。”刘志业说。
(据新华社电)
第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