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新生 文/图
南刘营是卧龙区英庄镇西北部的一个村子,进南刘营村之前,记者的目光先被入村道路两侧的树木深深吸引。如果说道路西侧栽植的枇杷、香樟、塔柏等绿化树种已属难得的话,道路东侧那排粗壮得一人难以合抱的法桐则更让人震惊。还没来得及追问树龄,已到了村部,迎面看到一棵碗口粗的雪松……见记者盯着雪松左右打量,南刘营村的村委会副主任刘书国介绍:“都是30年前栽的,那时候,村里有砖厂、油厂、面粉厂,还有果品试验站,经济条件好,村子规划也到位。”
南刘营村的房子虽然有新有旧,有平房、楼房,还有瓦房,但无论是从南往北看,还是从西往东看,村里的每一排房子都整整齐齐,每家门口都通上了水泥路。刘书国告诉记者,进村道路是1984年修的,为美化环境,就在路东栽了当时的主推绿化树种法桐。后来,又陆续在村庄的道路两侧补栽了香樟、枇杷等观赏树种(如图)。
今年三十出头的村民刘兴彬为宅基地的事已经往村部跑了十来趟,“村里预留的宅基地都盖满了房子,新规划的宅基地得逐级报批。”刘书国说,村里每年都会把宅基地的刚性需求上报给镇政府,但在未进行规划之前,谁都不会擅自建房,这是大家这些年来形成的习惯。因为宅基地没有规划好,有建房资金又有住房需求的刘兴彬一家三口租住在村集体的两间房子里。“等呗,无论如何咱也不能私搭乱建。”刘兴彬说,这么干净整齐的村庄,咱不能坏了规矩。
“下一步,打算建一处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处理村里的生活垃圾,让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好。”英庄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安建海告诉记者,南刘营村的建设有序得益于科学规划和几十年来严格执行规划;干净整洁则跟沼气项目有关,依托卧龙区的惠农项目,早在2008年,南刘营村就建成了500立方米的秸秆沼气池,每年可消化利用1000亩地的秸秆,年产沼气3.2万立方米,供130多户农户使用。
时近中午,依依不舍地离开南刘营村,道路两侧的香樟次第远去,村口菜园里的菠菜、蒜苗等时令蔬菜渐渐清晰,村西的池塘泛着粼粼波光……想起村支部书记刘忠武的话,“今年不行的话,明年我们继续努力!”刘忠武说的,是前不久南刘营村申请参与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的事。2
上图:整洁漂亮的南刘营村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