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保瑞
鸭河工区已发现的生殖崇拜岩画分布在区域内的梦山、上潘庄、骆驼石、大石庙和蒸馍石岭周围它们随山就势地雕刻于各处的高岗上。这些岩画造型丰富,手法多样,数量众多,与中原其他地区岩画遥相呼应,构成了庞大的中原岩画系统。特别是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杨寨村所发现的生殖崇拜岩画,揭示了由生殖崇拜岩画过渡为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
在杨寨村的柳树沟西南蒸馍石岭高岗上,保留着一处生殖崇拜祭祀场地遗迹。该遗迹分布于蒸馍石岭周围数百平方米范围内。由蒸馍石大石、两个玉璧状祭坛、一个雕琢于石板上的圆形地穴式祭坑和大量凹穴岩画构成。蒸馍石岭南北走向,因在岗上有一个大石头似蒸馍状而得名,蒸馍石自然生成,为该岗的凸出部,是祭祀场地的主要构件,在石蒸馍顶部,雕刻着圆形凹穴符号,由沟槽连接,大小不一,形制多样,蒸馍石半腰处雕刻着一个女石造型。女石长约25厘米,宽6厘米,在对女石内部清理后发现,内侧有雕琢、扩宽、打磨痕迹,通过雕琢,女石内部结构完整、准确,造型逼真。扩宽扩深后的女石内部,深12厘米,里面空间比女石外轮廓更为宽阔,有莫测之感。这种造型不仅在鸭河工区梦山有所发现,在其他县区也有发现。在方城县清河乡张庄村西岗上有女石岩画,当地人称它为“尿尿石”。“尿尿石”与其他类型凹穴岩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南召县板山坪镇三仙朵洞、南河村均发现有大型女石岩刻。经考证,这些女石岩画属象形文字,是金文中的“也”字,《说文解字》描述:“也,女阴也,秦刻石也字。”《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说明在那时的秦地已发现有女石岩画。可见,这几组岩画,是有生殖崇拜的内容记载及表述在里面的。
在蒸馍石西南方向坡地20米处顺势凸起一块巨石,雕刻有圆形玉璧状祭坛,直径3米,祭坛轮廓线外端有数个似人形状的阴刻图案,每个图案大体由上下两个圆形代表胸廓和骨盆,上有头部,中有躯干,下有腿部,呈直立状,头部连接祭坛,下部顺石壁而下,这种图案已经不同于其他地方发现的简单沟槽连线,而是有一定的人体结构表述,但又不完全是人物形象描述,更具有象形文字意味。这一造型在鸭河工区的上潘庄也有发现。上潘庄人物岩画是张长运先生发现的,岩画刻在风化的石板上,很不显眼,细心的张先生把它拓印下来,拓印出的人物像女性特征明显,造型优雅,两个椭圆已分别表现着女性上下部分特有的器官,圆凹穴在这里分工明确,各有表述。腰部的三个圆凹穴代表着多子,头部也用圆凹穴代表,头部上面的圆凹穴代表星座,而脖子却用长条形来表现。
以前,有学者认为中原岩画中的凹穴特征,表达的就是生殖崇拜,现在看来是不准确的,在蒸馍石岭和上潘庄等地发现的岩画中,女石岩画与其他凹穴岩画交织在一起,组成画面构图,表述各异,在人物画中,不同位置所使用的凹穴形状也不同。这就说明,圆凹穴本身只是一个符号,只有它们排列在一起,或与其他造型相结合、相连接时,才具有特定的意义。但是,所有女石岩画是具象的,使人一目了然,更容易解读。《说文解字》: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明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都要靠土地孕育,土地具有母性崇拜含义。《说文解字》:“地,从土、也声。”土和地是相通的,“地”字右边的“也”是象形字,在金文“也”字是女阴造型,象征万物从“土”从“也”出生。
若把上面的人物岩画一分为二,取其下半部分,然后把画颠倒过来,两腿朝上,你会发现奇迹出现了,这个人物的下半部分就是金文中的《也》字。可见,金文“也”字就是一个象形文字,千真万确。
仅在鸭河工区及周边地区,就发现这么多生殖崇拜岩刻岩画并非偶然,《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述均州风俗》云:“汉中风俗与汝南同,有汉江川泽山林,少原隰,多以刀耕火种。人性刚烈躁急,信巫鬼,重淫祀,尤好楚歌。”《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这段文字体现了汉代高度文明化以后的文化观念,从那时开始,已经把生殖崇拜祭祀理解为淫祀。但是,远古的智者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把女石岩画刻在大地岩石上,认为大地从此可以滋润生命,生长万物,把女石岩画刻在竖起的石头上,部族从此有了祭祀的图腾。从鸭河工区所发现的生殖崇拜岩画分布看,每隔十数里就有一组或大或小的祭祀场地,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于生殖崇拜岩画的崇拜,不仅局限于对人类自身生命繁衍的崇拜,更是借助于女石造型,抒发对宇宙间万物生殖繁衍的祈求。期盼世界,生生不息,千秋万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