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岳
家里装修过的人都知道,隐蔽工程事关重大。水暖电气这些管线一旦铺设完毕,表面就会覆盖上水泥、瓷砖、油漆、地板,再想动可就麻烦大了。负责任的装修队还会给出管线图纸,至少也得让业主拿手机拍个照什么的,方便以后办事。
城市理应与此类似。强电、弱电、上水、下水、煤气、暖气这些应该在城市规划时就应有统筹、有记录地进行,考虑到周边配套的种种需求,同时预留下未来的备用空间。由此产生了综合管廊,将这些林林总总的线路一并放到统一的地下廊道中,各路人马铺设、维护、检修都在里面进行。下水这一类可能不好放进去的,也应该秉持相似理念,尽量一劳永逸地建设好。
我国粗放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建系统、电网公司、自来水公司、电信系统、供暖系统等九龙治水,一起在城市地下施展手脚。这相当于自家装修时没有请工头,电工、水工来了就干,干了就走,谁也不管谁的。遗留下的问题就是,各家管道互不共享,彼此搞不清楚。地面上遍布井盖,车开过去要叮咣一路;动辄就要把路扒开来检修,扒着扒着就发现把不知哪根光缆还是电缆弄断了。开发的时候缺乏合理预测,应付未来使用方面力不从心。下水系统承载不足已经不用多说了。城市的治理水平,从大雨天大伙卷裤腿的高度中就能看出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足几十年,开始时早已有欧美成熟经验,但仍然弄成这个样子,说明其实没那么好学。这需要搞清楚,因为政府现在看起来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建设综合管廊。4月份住建部领导对此表了态,近日总理又从政府最高层提出了这个想法。首先钱是大问题。地下管廊建起来几乎相当于修一整套迷你地铁,造价不是把路挖开放根管子进去能比的。让财政自己全掏了也不可能。所以总理的意思是看民间资本能不能进来一起弄,大家按照一定模式分成什么的,就像搞高速、搞机场那么来操作。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民间资本愿不愿意进来?理性投资肯定是以合理回报为目标的,综合管廊建设如何保证使用,向谁收费?譬如,电网公司自己搞的时候,说用什么线管用什么线管,想在哪儿放设备就在哪儿放。而一旦到了管廊里,就得顾及光纤、上水什么的,反而不方便。现在我国还没有哪个常设机构去协调国家电网、中国电信这些副部级央企的市政工程。这种制度缺失带来的风险和软成本,很可能会吓退民间资本。
我国向来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彻底协调只是政府的意愿问题。从经济上看,把各方面用于建设和维护的预算拿出来用作综合管廊建设,肯定是划算的。这最终是个大家都获益的事儿,问题难度按说不应该特别大。改革不就是应该首先办这些事情吗?趁宏观经济需要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刺激的当下,赶紧把这些城市隐蔽问题清理掉了。9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