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
——题记
人物档案:
陆锡芳(1940-2015),江苏太仓人。1964年从苏州桑蚕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原南阳农校、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蚕业学校等单位工作。1987年到淅川县荆紫关镇开展科技扶贫,先后被授予全国农业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代表,2014年度“河南省十大三农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本报记者 黄 伟 特约记者 冷新星 高 帆
“衣被满天下,谁能识其恩?一朝功成去,飘然遗蜕存。”书画艺术家叶恭绰的一首《咏蚕诗》,用在桑蚕专家陆锡芳的身上恰如其分。
28年前,他舍弃城市繁华,怀着满腔热忱到淅川县撒播科技星火,用科技探索着扶贫的道路;28年间,他甘守清贫淡泊,两次辞掉副县长职务,一心将挚爱的事业进行到底,使淅川县湖桑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多亩。他,就是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陆锡芳。
8月12日,陆锡芳因突发心脏病倒在桑蚕基地里,走完了他75岁的人生旅程,离开了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淅川县。陆锡芳在他的笔记本里这样写道:“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要用技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这是一个悲痛的日子,这是一个肃穆的时刻,这是一场不尽的追思。
2015年8月15日,淅川县殡仪馆内,花圈层层,挽幛如云,哀乐悲鸣。
陆锡芳同志的追悼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省农业厅的领导来了,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的同事们来了,淅川县四大班子领导来了,曾经教过的学生、帮助过的蚕农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了……人们噙着眼泪,送陆锡芳最后一程。
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却不能唤醒已经沉睡了的陆锡芳;一串串伤心的泪水,却留不住已经走远了的好专家;一副副低垂的挽联,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倾诉着人们对陆锡芳的哀思……
“干教育搞科研不辞劳苦恩泽豫宛,为富民培产业鞠躬尽瘁英灵长存。”追悼会上的挽联表达了淅川人民对陆锡芳的深切敬意和无限怀念,概括了他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有一种品格叫执着奉献
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陆锡芳生前给出的答案是无私奉献。
“陆锡芳28年如一日,扎根深山,不怕苦,不言累,无怨无悔,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追悼会上,曾经的老同事、老伙计张正瑞和刘学南眼眶满含热泪。
陆锡芳的老家在江苏太仓,那里很早就有“小上海”之称。1964年,他从苏州桑蚕专科学校毕业毅然到了南阳,先后在原南阳农校、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蚕业学校等单位工作。
1987年春天,“科技兴宛”战略提出后,47岁的陆锡芳积极响应号召,到淅川县进行科技扶贫。
“南召养柞蚕历史悠久,县里想让他留在那里作技术指导,但陆锡芳说淅川群众收入更低,更需要他。”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包志愿道出了陆锡芳到淅川扶贫的原因。
实地考察后,陆锡芳最终决定将荆紫关镇作为科技扶贫点。在他看来,这里地处丹江河畔,沿河滩涂多,气候温润,非常适合发展桑蚕业。
一个朴素的决定,让陆锡芳从此与位置偏僻的荆紫关镇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不了情歌。
陆锡芳起初劝说群众养蚕时特别不容易,他浑身憋着一股劲儿,走村串户做工作,说得口干舌燥,可还有人嘲笑他,不理他。住宿,没群众愿意提供;吃饭,也没人愿管。跑了半个月后,总算找到了一处连窗户都没有的低矮房子住下,自己动手做饭,顿顿吃的是酸菜红薯饭,看起来像要饭的。
荆紫关镇张巷村83岁的老人聂朝华特别回忆起了一个细节:刚到村里时由于人生地不熟,陆锡芳就自己绘制了一张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明了每一家的姓名和位置。
张巷村蚕农聂付彦说,当时村里是“五户联体”,五户农民种的桑树合计15亩,看着效益不好,都想把桑树砍掉。陆锡芳好话说尽,这几户总算答应把桑树留下来。
“为帮助这仅有的五家养蚕户,陆锡芳真是豁出去了。”聂付彦说,麦收时节,村民顾不上给桑树剪枝,为不影响桑树生长,陆锡芳就一个人钻到桑园里,拿着剪刀去剪那些比大拇指还粗的桑枝。头上的太阳火辣辣的,园子里更是热浪滚滚。干了三天后,他晕倒了,两手磨得满是血泡。
其心也善,其情也诚。在蚕农魏明义看来,陆锡芳的诚心最让人感动。为打消他养蚕的顾虑,陆锡芳自费买来器械和农药,“赖”在他家当技术指导。这一年他家蚕种产量大幅提高,农民也眼见心服,第二年张巷村桑园发展到2000亩。
慢慢地,陆锡芳成了张巷村的一员,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热心传授养蚕技术。“看他饭菜简单,我们过意不去,想给他单独做点,可他坚决不让。”村民魏来根回忆说。
张巷村很多人都还记得,那时候的陆锡芳经常上身穿背心、下着大裤头、脚上一双“踢踏板”,从村东头到西头,再从村西头到东头,一天几趟跑个不停,到村民家不是查看蚕的长势、询问有没有病情,就是教给正确的喂养方法、叮嘱蚕室的消毒工作。
就这样,陆锡芳在张巷村一住就是6年。
张巷村党支部书记魏振国说,6年间,张巷村群众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千元增加到5000多元,九成农民的房屋由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1993年,镇里把陆锡芳接到政府住。临走时,村民们自发在村口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还送他一个“活财神”的雅号。
8月13日,记者走进张巷村见到了这座碑,上面的碑文清晰可见。“传科技富民数载,建功业流芳千秋”,简短的语句表达着群众对陆锡芳的无限敬意。得知陆锡芳去世的消息后,村民们不约而同涌到了碑前,一个个泣不成声。音容笑貌犹在,人却从此永别。“好人啊,好人啊,陆老师你走得太可惜了……”聂朝华嘴里不停地哀叹着、念叨着。此情此景,让人落泪。
住到镇上后,陆锡芳考虑的是桑蚕在全镇范围内的种植和发展,他的足迹也由最初的张巷村延伸到程洼、麻坑、全庄、山根等十多个村。(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