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新闻中心|南阳新闻|南阳社区|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A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共南阳市委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
向陆锡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要闻快览
图片新闻
春蚕到死丝方尽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8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共南阳市委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
向陆锡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上接A1版)担任桑蚕专业主任。1970年12月,由于业务成绩突出,被选调到河南省桑蚕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87年,陆锡芳同志怀着满腔热忱和扶贫梦想到偏远的豫西南小镇——淅川县荆紫关镇撒播科技星火。在淅川县的28年,他扎根农村,甘于清贫,全心全意为桑农传授种桑养蚕技术,帮助当地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28年来,他醉心科研,潜心探索,不断推陈出新,提升养殖技术,探索完善了湖桑养蚕生态循环产业链,为发展生态产业、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28年来,他无私忘我、敬业奉献,一门心思养桑蚕,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桑蚕事业。

  市委书记穆为民批示:陆锡芳同志事迹感人,是“三严三实”的典型代表,是共产党员的一面鲜艳旗帜,是“两发现、两发挥”的重要体现,一定要学习好、宣传好、弘扬好这一优秀典型。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韫指出:陆锡芳同志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全市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以实际行动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做忠诚担当、干净干事、务实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学习和弘扬陆锡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向陆锡芳同志学习活动。

  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忠于事业、踏实谋事的可贵品质。陆锡芳同志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养,为了东桑西移,从苏州桑蚕专科学校毕业后,他便远离了气候宜人的桑蚕之乡——老家江苏太仓,只身到河南工作。1987年春,47岁的陆锡芳积极响应“科技兴宛”号召,到淅川县荆紫关镇进行科技扶贫。面对亲朋好友的不解,面对群众对种桑养蚕的疑惑,面对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没有丝毫退意,一头扎进淅川县荆紫关这个偏远小镇,致力于他所钟爱的桑蚕事业。28年来,他视事业如生命,以桑园为家、与桑蚕为伴,埋头苦干、潜心钻研,研发出了格蔟养蚕新技术,单位面积养蚕使用率是原来的5倍,蚕茧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了直接指导、服务群众种桑养蚕,他谢绝了县里请他出任科技副县长的提议;1995年又被唐河县政府聘为科技副县长,但由于心系淅川的桑蚕事业,在唐河担任科技副县长不到三年的他,坚决辞去副县长职务,毅然返回淅川。他说:“当官我是不适合,我的事业是桑蚕,在农村才能发挥作用。”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坚定信念,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忠诚担当、踏实谋事。

  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严于律己、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淅川县荆紫关镇地处丹江河畔,沿河滩涂地区适合发展桑蚕产业。为了帮助偏远地区脱贫致富,上世纪80年代,陆锡芳到荆紫关,指导当地百姓发展桑蚕产业。因为苦于病虫害的影响,湖桑树苗不旺、蚕种品质不好,当地百姓对种桑养蚕持抵触情绪,以至于对省里来的桑蚕专家也不太愿意接纳。初到淅川荆紫关镇的陆锡芳,为了让当地百姓能尽快接受技术指导,重拾种桑养蚕的信心,他自行到河边找了一座连窗户都没有的低矮房子,吃着自己做的酸菜红薯稀饭,开始挨家挨户的劝说和指导。感动于他的真诚与执着,几户村民答应把自家的十余亩桑园留下,按照陆锡芳的指导进行培肥、剪枝和打药。这一年,几户村民桑树长势茂盛、蚕种产量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可观。就这样,陆锡芳用自己的执着与技术打动了周围村民。第二年,荆紫关湖桑发展到了200余亩。而他为了方便照顾桑田和蚕种,一直坚守在靠近河边桑田的低矮茅屋中长达6年之久。时至今日,淅川县湖桑面积已达6万多亩,占全省桑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带动3万多位农民走上了“生金吐银”的致富道路。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为了事业不讲条件,追求理想不讲代价,严于修身、严于律己、甘于清贫。

  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陆锡芳是一个踏实的人,他把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桑蚕事业,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用自己的奉献和牺牲,实现了东桑西移,推动了桑蚕事业的有序发展。2000年,陆锡芳退休了,他的妻子早一年退休回到了江苏太仓的老家,按常理,陆锡芳这次应该回去和家人团聚安享晚年了,“单位的领导、荆紫关镇的老百姓都不让我走,希望我继续留在这里做指导。”陆锡芳再一次说服了自己,选择了留下,继续和他的桑蚕事业朝夕相伴。然而,最让陆锡芳遗憾的是,为了桑蚕事业,他没能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没有给儿子最好的教育。刚来淅川的第二年,他接连收到4封母亲病危的电报。回家待了4天,他放心不下淅川的桑蚕,就含泪告别了母亲。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别。陆锡芳夫妇有一个儿子,夫妻两人终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以致孩子没有考上大学,直到现在还是个临时工。“有人说我傻,放着副县长的职务不干,非要养蚕。别人怎么说,我不在乎。可一离开桑蚕,我的心里就空荡荡的!”陆锡芳说。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远把事业放到首要位置,舍己为公、无私奉献。

  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务实创业、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陆锡芳热爱自己的事业,更热爱着渴望脱贫致富的当地百姓。在农户忙着收麦顾不上桑树的三夏时节,他不顾高温酷暑,冒着中暑的危险钻到桑园里去剪桑枝;为了引导农民科学养蚕,他自费买来器械和农药,耐心给蚕农做技术指导;为了提高农户养蚕技能,他把桑园当家园,把蚕室当卧室,手把手教桑农剪枝、养蚕;为了及时解决蚕农遇到的问题,只要一接到电话,他总是随喊随到,风雨无阻,28年从不间断。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和桑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护生态,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带领当地百姓过上小康生活,成了陆锡芳新的研究课题。在反复论证和实践的基础上,陆锡芳探索出了大棚规模养蚕、拉长产业链条、循环高效利用、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在湖桑基地建立通风条件及保温效果都好的塑料大棚养蚕室,既可养蚕又可在农闲时就地粉碎桑枝来种植木耳、香菇等,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积极指导引进盛坤公司打造种桑养蚕—蚕沙养鱼、肥莲—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循环生态链,培育桑、莲、鱼观光农业园,推动特色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一体化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但拓宽了当地百姓奔小康的致富门路,更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向陆锡芳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务实创业,一心为民。

  市委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向陆锡芳同志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把开展向陆锡芳同志学习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全市党员干部要以陆锡芳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他忠于事业、甘于清贫、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躬身践行“三严三实”和市委作风建设“四句话”要求,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崛起,建设“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③7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报价
 

版权所有 [南阳日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74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