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新闻中心|南阳新闻|南阳社区|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A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中共南阳市委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
向陆锡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要闻快览
图片新闻
春蚕到死丝方尽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8月27日 星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蚕到死丝方尽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上接A1版)而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保证桑树的成活率,就成了陆锡芳最操心的问题。

  在淅川县农业局副局长刘泓的记忆里,有一件事让他难以忘记。那一年,荆紫关桑园里出现了大量的桑叶蚊,这让陆锡芳很纳闷。为摸清原因,夜里他只身钻进桑园,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捕捉了一些桑叶蚊,然后拿回去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研究。一连几天的分析琢磨,他终于找到了病因,并让蚕农积极预防。

  2010年前后,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外出务工潮的影响,当地部分桑园出现了撂荒的现象。这让陆锡芳忧心忡忡。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植桑养蚕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水质安全,这一生态富民产业必须发展下去。”刘泓说,陆锡芳曾不止一次与他交谈,提出要适应市场形势变化,探索桑蚕经营管理新模式。

  在陆锡芳的积极呼吁和建议下,2012年,荆紫关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成立了盛坤农业公司,承包桑园1万多亩,从事收储加工、科研开发、田园观光、休闲旅游等,致力拉长产业链条,增加群众就业。如今,这个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桑蚕基地已经初步建成。

  盛坤农业公司副经理冯建昌和陆锡芳有深厚的感情。他说,作为技术顾问,陆锡芳积极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责。每天和工人一起上下班,从不旷工。从厂区规划布局、基地建设到桑树栽种、管理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桑园一定不能施用化肥农药,要用生物防治法消除病虫害,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冯建昌说,陆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按照他的要求,桑园全部采用人工除草,公司为此每年甘愿多拿出几十万元。

  为提高蚕茧质量,陆锡芳倡导使用大棚养蚕这一方便、省力、现代的养蚕方式。在他的努力下,基地建成了200个大棚。冯建昌回忆说,2013年5月18日,第一批蚕上架时陆老师不顾高温,逐个大棚察看指导。说起这些,冯建昌禁不住热泪盈眶。

  有一种情怀叫群众至上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心系群众,这是人们评价陆锡芳用得最多的词语。

  没架子、接地气、自家人,这是群众眼中的陆锡芳。

  荆紫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赵成对陆锡芳生前的为人处世十分钦慕。他说,陆锡芳人品好,与人为善,懂得包容,从没与谁红过脸、吵过嘴。

  “陆锡芳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无偿向他们传授技术,关心他们生活,帮助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收入。”陆锡芳生前同事金石说。

  张巷村村民龚记周回忆,陆锡芳总是手把手教蚕农剪枝,下到田间拨开表土查看施肥情况,帮农户配药灭虫。养蚕期间,他经常到蚕室查看温湿度,教蚕农分不同情况切叶喂蚕。卖茧时,他会帮蚕农分拣蚕茧,让好茧卖个好价钱,让蚕农获得最大收益。到县城开会出差,总不忘记帮有需要的农户捎点蚕需物资,减轻群众负担。

  在该村农民王改云的记忆里,每天早上一开门,陆锡芳就在大门口站着,关心地询问桑蚕的情况,耐心嘱咐一些注意事项。在他的帮助下,她家桑树种植面积扩大到5亩多,成了全村养蚕最大户,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摩托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作为科技工作者,陆锡芳生前深知技术养蚕的重要性。看到一些蚕农由于不懂技术而遭受损失,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养蚕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蚕农,让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麻坑村党支部书记麻庆林说,陆锡芳在手把手传授技术的同时,通过抓点示范、培训讲课、巡回指导等措施,使农民尽快学到“真经”。老人和孩子都成了他的学生。不仅淅川县,毗邻的湖北郧县、陕西商南县的农民也跑来听课。

  “粗养猪,细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消毒,防病,良桑,勤提,保湿,稀放”,63岁的蚕农聂桂江至今还记得陆锡芳讲课的内容。为便于蚕农掌握和记忆,陆锡芳精心准备,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易懂好记的顺口溜或口诀,并结合实际来讲授,深受蚕农们的喜欢。

  撒播科技星火,助力农村发展。这些年,陆锡芳在淅川、内乡、镇平、唐河、方城、郸城、卢氏等20多个县市,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多期,听众达3万多人次。

  为提高养蚕产量,增加蚕农经济收入,陆锡芳还积极探索养蚕新技术。他大力推广方格蔟养蚕技术,由于这种蔟具结构合理,营茧位置多,茧色白,蚕茧品质好,价格也从10多元涨到如今的20多元,得到了蚕农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如今,淅川县湖桑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占全省桑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桑蚕种植县,3万多农民走上了依靠养蚕“生金吐银”的致富道路。

  程洼村党支部书记程应奎说,在陆锡芳的指导下,村里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来源于养蚕,不少家庭还供出了大学生。

  陆锡芳生前的同事们说,28年来,蚕农在生产中一遇到问题,就会打电话给陆锡芳,他总是随叫随到,并且准能把问题解决好。2006年的一天,正下着大雨,西头村一蚕农发现家里出现了病死蚕后急得团团转,急忙打电话给陆锡芳。面对蚕农的急切期盼,陆锡芳没有犹豫,冒着大雨,趟着没膝的河水硬是赶到这户蚕农家。之后,帮他查找原因,寻找治病方法。

  陆锡芳爱群众胜过爱自己。荆紫关镇干部魏吉根说,1998年,陆锡芳在一次出差时因车祸而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在南阳治疗时医生嘱咐他安心休养三个月。可他放心不下蚕农,仅仅治疗了十多天,就架着双拐回到了淅川。一到村里,又忙着指导养蚕了。

  在麻坑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张俊凤老人75岁生日那天,陆锡芳正在村里进行技术指导。得知消息后,他到附近买了二斤白糖送到老人家里,老人脸上乐开了花。

  义务指导蚕农,帮蚕农干活儿,免费发放药品,为困难学生捐款,热心救助患病群众,28年间,陆锡芳为民爱民的故事如滔滔丹江水,怎么也说不完。

  有一种追求叫志存高远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陆锡芳爱着荆紫关,爱着这里的人民,爱着自己从事的事业。

  “陆锡芳同志视事业如生命、视名利如浮云,对党的事业怀有无限忠诚,对‘三农’工作有无限深情,默默奉献自身的才智和力量,是我的好师长,学习的好榜样。”专程赶来参加追悼会的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晴超这样评价陆锡芳。

  袁晴超深情地回忆说,1987年底,淅川县请陆锡芳出任科技副县长,但他最终没有答应。他的理由是群众养蚕的积极性刚调动起来,如果走了这儿就没人管了。1995年,唐河县邀请他担任科技副县长。组织上的安排,加上淅川县的桑蚕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陆锡芳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淅川。当时他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兼顾淅川,每年要回淅川指导桑蚕生产10次以上。干了不到三年,他还是放心不下桑蚕产业,再次辞去科技副县长的职务回到了淅川。他说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喜爱的事业是桑蚕,只有在农村才能发挥作用。

  28年来,陆锡芳一心扑在事业上,生前最愧疚的是觉得对不起家人。来淅川的第二年,他接连收到4封母亲病危的电报。在村民的反复劝说下,他才匆匆返回老家。在家待了4天,他放心不下桑蚕就含泪告别了母亲。谁知,这一走就成了永别。

  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妻子陶婉良带着家人从太仓赶到淅川。见到遗体,便痛哭不止。“他工作认真,事业心强,安排的事不论大小一定要干好。劝他退休后回家歇一歇,可他总说这儿离不开他,再帮带几年。”陶婉良悲伤中带着一丝责备。

  由于夫妻俩终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儿子陆松雪最终没能考上大学,直到现在还是当地的一名临时工。“虽然爸爸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少,但我从爸爸身上学会了很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我,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理解爸爸,我要像爸爸那样好好做人。”

  “相处淡似水,情感深似海”。抛家舍业、扎根深山的陆锡芳,内心对家人其实也有深深的爱。陶婉良说,每周他都要打电话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关心家里的情况,叮嘱孙女要好好上学,将来能够自食其力。每年春节回家,陆锡芳都会多干点家务活,陪着她逛逛街。

  陆锡芳生前的同事汪金强说,陆锡芳生活简单,从不讲究吃穿。夏天灰白色的短袖,冬天黑色的夹克,成了他的“标准装”,很少见他买新衣服。做饭往往是煮一锅米汤,就着咸菜吃,这顿吃不完下一顿热热接着吃。

  “陆锡芳不讲代价,不计得失,从不提什么要求,难能可贵。”同事孔繁明说,出差开会,陆锡芳总是坐班车去,不愿给镇里添一点麻烦。

  陆锡芳逝世后的第二天,记者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几件东西:两把剪桑枝用的剪刀、一支温度计、一台显微镜,一包蚕茧,还有一张显得陈旧的方格蔟。细看之下,剪刀已锈迹斑斑,上面还有泥土的痕迹。

  办公桌的正中间,摆放着《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书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陆锡芳生前用笔重重标记出来。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心里装着党,装着群众,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用技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图名利,不图回报,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翻开陆锡芳的笔记本,只见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这样一段话。

  熟悉陆锡芳的人都知道他爱好中国画,空余时间,闲不住的他总喜欢画些花鸟虫鱼、梅兰竹菊,并且乐意赠送给同事们。在他办公室的一角,还有一幅未画完的翠竹图静静地放在那里,上面劲竹数竿,枝干挺拔,直指云霄。可惜,它将永远不能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陆锡芳走了,在生命之火即将燃尽的最后几个月,他还在不停地奔走忙碌,追逐着心中的梦想,牵挂着自己挚爱的事业,留下了一条永不磨灭的生命轨迹——

  5月,奔赴浙江、江苏、四川、广西等地,把当地蚕区的桑枝修剪后回来亲手嫁接栽种,为建立全国桑树品种资源库做准备,以保护国家桑树品种,拯救稀有品种,防止其绝迹;

  6月,就荆紫关循环农业发展向有关部门汇报,瞄准桑叶茶、桑叶菜、桑果酒等系列产品,搞桑蚕深加工,建设植桑养蚕—蚕沙养鱼肥莲—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生态循环农业园;

  7月,赴郑州争取生物防治桑园病虫害研究课题,为全国桑蚕产业健康发展积累经验;奔走呼吁在淅川成立蚕业研究所,早日把淅川建成全国桑蚕第一县;

  8月,与盛坤农业公司负责人商谈进一步扩大桑树种植规模,解决更多农民尤其是留守妇女就业问题,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陆锡芳逝世的当天上午,还在桑蚕基地察看桑园管理情况。12日上午11点多,他到28号大棚前,同正在干活的蚕农亲切交谈,嘱咐要及时除草,并做好中秋蚕催青前的准备工作。12时08分,他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难,一下子倒在了桑蚕基地里,璀璨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陆锡芳用毕生的心血演绎一曲生命的绝唱,用满腔的热情书写了一位农业科技专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在南水北调源头,在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深山里,为世人树立起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

  陆锡芳走了,他生前的最大愿望人们没有忘记:库区发展桑园10万亩,形成亿元产业,让更多乡亲致富。在丹江畔建一个蚕业博物馆,展示中国几千年的养蚕历史文化,让传统文化代代流传。

  精神之光,烛幽以明。市委迅速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向陆锡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学习他忠于事业、踏实谋事的可贵品质;学习他严于律己、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学习他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学习他务实创业、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淅川县委副书记、县长赵鹏饱含深情地说:“陆锡芳同志舍己为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为淅川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淅川县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淅川县干部的一面旗帜,是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典范,是淅川实现水清民富、转型发展的带头人和领路人,他的功绩将与丹江同在,他永远活在淅川人民心中!”

  斯人已逝,芳名永垂。陆锡芳,一路走好!③6

  陆锡芳(中)生前察看湖桑长势。通讯员 陆鹏 摄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报价
 

版权所有 [南阳日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74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