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深冬萧瑟,但行走在浙江的特色小镇,记者感受到了喷涌的“双创”热情和无穷的变革精神。
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丝绸小镇、青瓷小镇、诸暨袜艺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镇如同漫天繁星,散落在浙江大地上。尽管它们的地域面积往往不到半个西湖大,但小空间承载着创新发展的大战略,践行着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各地纷纷投身实践,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迈出坚实步子。浙江特色小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
小而强
聚焦特色推进转型升级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长期以来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里优化生产力布局。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到工业区、高新区,再到集聚区、科技城,无不试图用最小的面积、空间集聚和配置更多的资源要素,提升生产力。
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海宁皮革等块状经济,是浙江从资源小省迈向制造大省的“功臣”。然而,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浙江制造”并没有从“微笑曲线”底端走出来,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环境资源触及“天花板”,传统块状经济的短板日益明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为站在转型升级路口的浙江指明了努力方向。
创新需要载体,国外的知名小镇如瑞士达沃斯小镇、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普罗旺斯小镇等,虽然体量不太大,但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
“这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颇有启迪,我们的很多块状经济都有潜质。”浙江省长李强说,“如果我们能形成一批这样独具韵味的特色小镇,那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入新境界,经济结构转换、生产力的布局将迈上新台阶。”
一个创建特色小镇的蓝图快速形成。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创建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去年公布了首批37个,最近将公布第二批,不少小镇已经投入运行并显现勃勃生机。
小而新
“双创”风起盛宴不落
党的十八大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向来敢为人先的浙江遵照这一要求,掀起了“双创”大潮,其特色小镇构筑的创业创新“生态群落”,不仅使浙江内在发展动力得到释放,同时对外在高端资源方面形成强大吸附力。
走进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古镇仓前,余杭塘河穿街而过,低山丘陵错落有致,12座圆顶粮仓依河而建。如今,一个承载梦想、孕育创业“种子”的梦想小镇出现在人们视野。昔日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粮仓,而今变成了无经验、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四无”青年的创客乐园。
承接“双创”、激发“双创”,浙江特色小镇独具优势。据统计,短短8个月时间,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新集聚了3300多家企业,引进1.3万多名人才特别是大批青年创业人才。涌动的“双创”热潮,正带动钱江两岸实现经济增长的新旧动力切换。
点燃创新热情、让市场成为“双创”的试金石。浙江省明确,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度。特色小镇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
小而美
铺开协调发展画卷
记者在多个特色小镇看到,这些处在城乡接合部的新平台,产业生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社区功能与旅游服务一应俱全,一幅幅独具江南诗画韵味的协调发展画卷在小镇铺开。“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社区,让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成为令人羡慕的生存形态。
在距离梦想小镇不到30公里的钱塘江畔,中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特色小镇——云栖小镇的“江湖地位”日渐稳固。在这个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已落户各类“涉云”企业230余家,规划到2017年云计算相关产值将超过200亿元。
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而云栖小镇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特色小镇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李强说。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如此才能实现“小而精”“小而美”。然而在各美其美的同时,也有美美与共的默契。既有现代感极强的信息经济产业,又有极具历史韵味的文化产业,依山傍水和人文底蕴衬出的“高颜值”,是特色小镇的共同点。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拥有百年经典产业积淀的丝绸小镇、龙井小镇、青瓷小镇将延续文化根脉,在传承文化精髓的过程中重现往日辉煌,拥有旅游功能作支撑的小镇,将拥有恒久生命力。
浙江省提出,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资源,把小镇打造成3A级以上景区,旅游特色小镇则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4
(据新华社杭州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