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葛荣亮
■人物档案
高英新,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他主持“数码柔版研制”等课题,相继开发出常规系列化版材20余种、新一代数码柔版15种,均填补国内空白。高英新曾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高英新,个头不高,瘦削的脸颊上配着一副深度近视镜,看起来像个柔弱书生。2011年到2015年,在乐凯华光公司,他主持“数码柔版研制”等6个课题,相继开发出R394-II、R170LS等常规系列化版材20余种、DR170LS等新一代数码柔版15种,成为我国绿色环保柔印版材研发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引领了中国绿色环保柔印产业的发展。
柔版印刷使用绿色环保油墨,可以有效减少印刷过程中的VOC排放,安全环保。上世纪80年代,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化学工业部第二胶片厂开始涉足柔性版的研发。由于柔性树脂版制造涉及材料、配方、工艺及装备等,国外专利封锁,技术难度很大。20多年的时间里,国内柔版研发及产业化没有实质性进展。
2004年,32岁的高英新开始从事柔性树脂版研发工作。“当时,柔性树脂版是用来干啥的,我一无所知。”回忆起当初接手柔性树脂版研发工作时,高英新这样说。
高英新从头学起。他首先梳理研发思路,搭建柔性树脂版配方平台,花了7个月时间,踏踏实实读完了500余篇专业文章。他从国外大公司专利中分时分段找技术趋势、找可能的技术来源;从小公司专利中找思路、找突破点;从上游供应商中找原料,探讨设计思路;从竞争对手产品来研判国内柔性树脂版产品定位。
2005年3月,高英新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设计柔性树脂版。柔性树脂版弹性体设计是柔版设计最基础的工作。高英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搭建柔版整体结构,设计多条感光弹性体线路,找到了入门级的弹性体配方,迈出了柔性树脂版研发最关键的一步。2005年,他带着初步配方到有能力的生产厂家进行产品中试,获得了成功。
为了中试涂层,高英新和课题组成员坐在颠簸的货车上,远赴保定、南京、太仓等地进行涂膜试验。他和同事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2007年,终于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连续挤出法柔性树脂版中试线,这条中试线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张柔性树脂版。
有了这一条中试线后,柔版配方试验和工程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中试线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接受订单生产。2010年,乐凯华光依靠自有创新技术,建成了从配方到工艺装备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线。这一条生产线从生产传统柔性树脂版到做数码柔版,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
在研制数码柔版的那些日子里,高英新和他的团队为克服黑膜涂布不匀、透光点、划伤等重大问题,不分休息日节假日,饿了吃一口方便面,困了在工作室睡一觉;配料时,他常常是一脸炭黑,同事们戏笑他为黑脸包公;生产时他们忍受着90℃的高温认真观察,终于在2015年底克服了数码柔版的生产瓶颈,数码柔版生产取得成功,实现批量供应市场。
从2008年到2015年,高英新和他的团队研发的柔性树脂版从仅有一种R394版材到相继开发出R284、R635、R550、R394-II、R170L-II等厚版和薄版20余种;由只能生产厚版,到可以生产数码柔版,形成了柔版的系列化;柔版生产线由当初一条中试线到建造三条标准化生产线,产量也由开始年产不足2000平方米,提高到2015年的年产数十万平方米;2011年国内市场占有量不足5%,2015年迅速提升到40%以上;产品出口美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柔版研发和工程化进程的速度和力量。③11
时代楷模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