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华裔
截至11月22日,市建成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56.3%(184天),同比上升0.3%;1月~10月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区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11月23日下午,全市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截至11月22日,市建成区未出现严重污染天气。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同比下降18.1%;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7.8%;其他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浓度均值均未出现超标。1月~10月,卧龙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宛城区、高新区优良天数分别为:185天、170天、166天、147天。今年,10个县环境空气质量全部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进行评价,至10月,优良天数比率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南召县,桐柏县、淅川县,唐河县,方城县、社旗县,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新野县。
实施“五水共治”
水环境考核全省领先
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全面实施的“五水共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共 3000余名,设置河长制公示牌589块,初步建立了河长制管理体系,全市整体水环境质量考核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
全面启动内河综合治理工作,目前中心城区范围内,邕河、温凉河截污治污已完工。汉城河截污工程已完成68%,护城河正在实施水体生物修复试验段治理,梅溪河展开12个作业面、截污工程已完成67%,三里河展开13个作业面、截污工程已完成63%,溧河已于11月16日正式开工。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31个乡镇垃圾填埋场和2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实行第三方运营机制,在丹江口库区及汇水区域设置20个监测断面,环库区域建设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水平。
2015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51个项目,目前48个项目已完成待验收,3个在建。全市累计创建2个省级生态县、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4个省级生态乡镇、157个省级生态村、2216个市级生态村。今年我市需完成4个省级生态乡镇、25个省级生态村创建任务。目前已全部创建完成,待省环保厅验收。市财政投入6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搬迁取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汇水区和唐白河流域禁养区内的养殖场,目前已完成取缔搬迁任务1305家,占总数的84.03%。
实行“五个不放过”
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自去年8月我市全面启动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全市上下按照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没有举一反三组织整改不放过、环保长效机制不落实不放过、环境执法不严格不放过、环境质量不改善不放过的“五个不放过”原则,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列入全市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的8大类44大项171小项重点任务中,2015年应完成的123项已全部完成,2016年底前、2017年底前应完成和长期坚持的任务有48项,均按时间节点推进。1月~10月,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81起,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95份,处罚金额1374.9564万元,形成了强有力的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全市共对79名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干部进行了党政纪处分。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