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胄 高波
通 讯 员 王耀辉
延绵的伏牛山脚下,有一个叫凉水泉的小村庄,从古至今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2015年8月,村民茶余饭后忽然有了新的谈资:“咱们凉水泉来了个支书,听说官不小,挺高的个子,一点架子都没有。”乡亲们说的正是河南省质监局人事处副调研员、驻镇平县老庄镇凉水泉村第一书记郭正权。
郭正权话不多,内敛谦和。聊起凉水泉的发展和愿景,谈锋颇健,眼睛里都闪着光。谈及个人的付出,他却总是摆摆手:“没什么好说的。”其实,凉水泉的父老乡亲们知道,山里的沟沟壑壑记得,在这一年多的时光中,郭正权带领村民奔富路的几番求索,有诸多故事。
查实情 摸实底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从省里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苦孩子,从踏进凉水泉的第一天起,郭正权就暗下决心:“一定踏踏实实干出点成绩,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初来乍到,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郭正权坚持在村里吃住,真正做到“下得来”、“蹲得住”。他虚心向镇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取经,和村“两委”干部交流了解情况,走村入户,查实情,摸实底。短短几天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村情民情概貌、兄弟村的先进经验、群众的所思所盼,都源源不断在郭正权的心中汇集,在他的脑海里研判比对。
在完全吃透村情后,他因地制宜,为凉水泉初步规划了一个发展思路: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引领,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以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大棚蔬菜、四季果园等产业为纽带,探索“特色产业+旅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最终带动村民致富。
上项目 促发展
沧海横流方显担当者本色。思路明确之后,郭正权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协调运作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打深水井4眼;2015年争取上级128.38万元整修硬化了村组道路6条6.5公里;2015年争取上级资金27万元高标准建成村卫生室;2016年引资50余万元新建占地17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现在的凉水泉村,已经基本解决了“出行难”、“饮水难”、“就医难”、“活动难”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观。
数字是枯燥的,但在这些枯燥数字的背后,却是郭正权真心为民、无怨无悔地默默付出。
为了解决没有产业支撑的关键问题,郭正权积极引导注册成立了镇平县茂绿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6人,在红岭窝发展薄壳核桃种植300余亩,发展林下经济,户均增收2000元;2016年又新发展欧洲大樱桃200余亩,13200棵已经栽植到位,辐射贫困户12户;引资190万元的224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业已投入运营,年收益约30万元。
接地气 惠民生
作为贫困村,凉水泉村的贫困户认定工作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为了让老百姓放心,入户调查的那一个月,郭正权几乎是昼夜不歇,人也瘦了一大圈。无私则无畏,无私则有信,正是凭着这种拼命三郎的坚持和认真,凉水泉的贫困户认定工作井然有序,定得准、定得全,村民议论起来,都是两个字:满意。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搬迁扶贫政策,郭正权把打造凉水泉搬迁安置点提上日程。第一批搬迁群众30户121人,按照一户一宅,每户规划占地面积不少于167平方米,配套道路、绿化、亮化、文化健身等基础设施。群众入住后一方面可围绕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农家乐、生态游和特色种植,另一方面可就近到合作社务工,保证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干部干在前,群众心头暖。发展面临的瓶颈,工作的持续突破,凉水泉的未来……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郭正权的心中酝酿、发酵,古老的小山村也日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