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华裔
2017年,我市民政部门将出台多项“暖政”,健全兜底保障安全网络,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各项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提至250元、142元
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由240元、132元提高到250元、142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尽快完善兜底纳入人员的信息录入、证件发放等工作。有序开展低保对象复核认定,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阳光低保”。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加强医疗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强救助效能。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提高临时救助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开展特困人员排查认定,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救助供养范围。优化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结构功能,加快法人登记工作。继续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工作。
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机制,指导帮助受灾地区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因灾倒损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和受灾困难群众冬春救助等工作。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大南阳市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力度。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以上
真正把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农村幸福院等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设施覆盖率,今年各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让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依托生态环境、医疗资源等优势,在城市、近郊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区域,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以旅游休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为主的养老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兴建或入驻养老健康产业园,开发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养老服务品牌,使我市养老床位达到每千名老人33张以上。加强农村敬老院设施改造和功能拓展,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老年优待政策及高龄津贴制度,确保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发放到位。
建成20个以上示范性“儿童之家”
提高孤儿保障水平,全面落实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700元、机构养育孤儿每人每月1100元的基本生活养育标准。依托市、县两级儿童福利机构,加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儿童福利服务工作体系。启动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年底前建成20个以上示范性“儿童之家”。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月人均补贴标准均不低于60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贴标准。全年努力完成4.75亿元销售目标,规范公益金使用管理。对全市1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进行分类管理,全面制定县级社会福利中心管理服务规范。发展慈善超市,完善以慈善超市和捐助站点为基础的经常性捐助服务网络体系。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6%
制定出台我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年~2020年),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提高覆盖率。推进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与自治功能。推进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实现“三社联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覆盖面。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实践,提高协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坚持居民需求导向,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着力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发挥作用,提升水平,增强功能,增加居民群众的归属感。今年,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要分别达到96%、25%。中心城区已经建成的50个“智慧社区”示范点,要尽快发挥作用,展现蓬勃生机,创新社区现代化服务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7年争取建成100个“智慧社区”项目,建立市级“智慧社区”指挥中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