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作为一名基层的德育工作者,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民族精神培养
结合每学期开学典礼、重大节庆日、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爱国主义影片放映,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集体主义教育:注重合作意识培养
学校利用班(队)会活动、夏秋两季运动会、冬季拔河比赛,确定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内容,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及时总结交流,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强化合作意识,发扬奉献精神。
日常养成教育:内化自我道德修养
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充分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班级手抄报等载体,全面宣传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开展“我为校园增光彩”、“丢掉的是垃圾,捡起的是品质”、“课间我文明”等主题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保障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
法制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常年聘任校外兼职法制副校长,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报告会,培养师生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每学期进行一次安全应急疏散和消防灭火演练,提高师生自救、防火的自我保护能力;确定全校安全教育月,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到(离校交通安全,课(间)外活动安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写读书笔记、设置心理咨询室、开设图书阅览室、悬挂校风校训和名人名言等活动,让学生内心产生“我有三个家:家庭、学校和祖国”的心理共鸣,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之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道德感染,在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感恩环保教育:道德洗礼回馈社会
学校结合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植树节”和“国际环境日”等节日,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从中感受亲情的温暖,自然的美好;还可以让学生回归田野,亲近自然与之和谐相处,再次穿越心灵,在鸟语花香中陶冶性情,力求从内心深处自发产生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自信自强教育:重塑自我超越梦想
赏识性评价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肯定,一种爱的教育。赏识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特别是后进生,没有了鼓励和赞美,他们会在精神上产生失落感,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赞美,能使他们重新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和渴望成功的激情。
离开了德育实践,学生的品德修养就不可能得到情感支持,无法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素养。因此学校应推出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整个社会都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快乐中提升素养。
(作者单位:市第二十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