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袁永强 史源远 通讯员武国省)宛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等众多优势,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助力百姓致富奔小康,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注重政府引导,强化项目带动,扩大招商引资,发掘文化品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使全区乡村旅游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该区以创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突破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全域旅游。为此,该区成立了旅游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组织项目实施,确保完成精准扶贫、产业脱贫任务。同时将旅游产业扶贫作为全区旅游“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依据全区贫困村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人口规模等情况,科学编制全区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加强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贫困村进行规划指导,按照“二路二带”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沿南新路、汉田路发展林果花卉,建设白桐干渠水产养殖带,白河休闲娱乐观光带;重点打造“一区三点”:宛南滨河旅游休闲度假区,宛城自驾游服务基地、范蠡故里、刘秀故里。在茶庵高铁片区规划建设宛城游客服务中心,推动宛城全域旅游发展。
立足项目,创新模式,科学发展。该区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区乡村旅游示范园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大山农业科技园、卢园等乡村旅游扶贫基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贫困户实行吸纳就业、承包种植、入社参股、订单作业、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区旅游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开通乡村旅游直通车,将城区居民的休闲需求与乡村旅游扶贫基地的供给服务联结起来,协调如意湖农特产品展示馆对旅游扶贫基地产品进行展销,增大旅游扶贫基地项目收益。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施“景区+农户”、“生态+文化”、“农庄+游购”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指导符合条件的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创建A级旅游景区。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园、景区与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贫困群众依托乡村旅游示范园、景区发展种植养殖、餐饮住宿、特色旅游商品,拓宽增收渠道。
扩大招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该区不断加大旅游招商开发力度,持续做好旅游项目建设。推动卢园晋升国家AAA级景区。推进古谢国遗址景区立项,谢氏文化苑开工建设。加快云朝寺景区建设进度,龙兴寺景区规划立项,推介招商。协调推进画家村规划立项,继续完善硬件建设。加快府衙官署文化历史街区和张仲景医药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提升南阳府衙周边特色美食街服务,力争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着力打造南新路、汉田路两条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白河、白桐干渠自然水系,重点开发建设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上档升星,打造旅游新村,发展都市农业,持续完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深掘文化,加强宣传,打响品牌。该区依托浓厚人文资源,着力打造宛城旅游十大文化:刘秀故里帝王文化,范蠡故里商圣文化,仲景故里医药文化,南阳府衙官署文化,古谢国遗址根亲文化,汉冶遗址冶铁文化,龙兴寺佛教文化,玄妙观道教文化,乡村游农耕文化和画家村创意文化。通过打造“十大文化”,赋予宛城旅游业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促共进,依托南“商圣”、北“科圣”、西“智圣”、东“医圣”四圣环城历史人文,结合“内河、白河、白桐干渠”清水贯区自然水系,建立“产业+基地、公司+农户、生态+文化、互联网+旅游”新型业态,为旅游发展和产业扶贫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同时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制定宣传推介方案,充分利用旅游网站、微信、微博平台和相关媒体宣传推介旅游扶贫工作,提高在线营销能力。挖掘贫困村特色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指导旅游扶贫基地举办农事节庆活动和演艺促销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加强对旅游扶贫先进经验、突出成效的宣传,提高旅游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鼓励发展智慧乡村游,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当地特色乡村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