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胄 高 波
特约记者 袁永强
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供需矛盾,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矛盾……在农业发展中,这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何方?
宛城区的做法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落实农业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业生产与消费的有效对接。
宛城区区长樊牛说,宛城区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2016年,农业工作顺利开展,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经济作物比重显著增加,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村收入持续增加,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布局结构优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订单农业”促农增收。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和特点,宛城区委、区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转换工作机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使得全区围绕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的龙头企业逐年增加,逐步壮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破解了以往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种植业之间没有联系、种植业与市场之间没有联系的弊端。目前,全区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6家,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等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周边10万户农户致富。
建设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该区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涉农项目建设为抓手,在高庙等7个乡镇推进45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建设,2012年以来共整合涉农资金近5亿元向高标准粮田区域倾斜,截至2016年年底,已建成高标准粮田32万亩。其中南阳市30万亩高标准粮田在宛城区域内的18.59万亩示范片共整合项目资金1.95亿元,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建设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极大地提高了示范区内粮食的生产能力。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逐渐合理。在立足市场、发挥优势、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宛城区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粮油作物,进一步推进优质小麦基地、优质果蔬基地、优质养殖基地的发展。引进高产土豆品种,试验探索用土豆-花生轮作模式取代传统的小麦-玉米轮作种植模式。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全区小麦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到“十三五”末玉米面积逐步降低到30万亩以下,重点扩大豆类、花生等经济作物面积,优化经济作物品质和布局,粮经面积比达到5∶5,产值比达到3∶7。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近年来,区委 、区政府把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重点来抓,突出农业产业经营的规模和效益,重点围绕“优质粮食、畜牧养殖、蔬菜瓜果”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合农业综合发展、土地整理、扶贫开发等整合资金发展优势产业,其规模逐步显现,区域化布局逐渐合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规模经营活力显
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农业新技术推广,不利于农机、农艺的结合,特别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上,各自为战,不利于统防统治,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
宛城区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培育经营主体、强化政策引导,频频打出土地流转“组合拳”,农业规模发展风生水起。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托管工作。利用土地确权的成果建立区、乡、村上下贯通、覆盖全区的农村土地托管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仲裁法庭,为土地流转和托管做好服务。积极探索引导并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和托管,重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规模经营示范点,每个示范点托管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同时认真总结示范点在粮食规模生产经营中的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规模粮食生产经营新机制。通过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服务,重点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进入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等服务领域。
积极做好农业生产环节与市场的对接。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农业生产,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推行基地化、标准化运作,降低生产成本。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引导、培育、确定当家品种,提高粮食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序开展。该区于2014年建立了4个农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每年确定400户科技示范户,形成了覆盖全区、上下贯通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将新品种试验示范、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预报防治等各项措施落实到农户、地块。同时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了基层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量增加。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培养高素质农民,提高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水平。持续推进天冠粮食、三色鸽乳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附加值。涉农相关部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相关环节,积极帮助、扶持和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组织,走品牌经营之路。目前,该区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730家,省、市级分别为10家、22家,注册家庭农场179家,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1.76万亩,托管土地23.32万亩,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7.3%和34.3%。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农产品品质。
源头治理品牌响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农产品安全。完善乡镇区域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检测室建设,使乡镇检测室做到有仪器、有人员、有结果、有记录。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强化种子质量意识,制定种子质量监管制度,实行自检和抽查相结合的检验制度,对主要经营种子的单位重点监控,逐一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效地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使农民用上放心的农资产品,使各类农作物品质、安全进一步提高。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离不开品牌的打造。宛城区按照“依靠科技创新,突出增量提质,促进群众增收”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势,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防止“乱”、突出“好”、培育“优”、做大“强”,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大“一注册三认证”工作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以“优质农产品进京”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规模,鼓励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全力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区初步形成白桐干渠以东优质粮棉种植带、白桐干渠两侧畜牧水产养殖带、沿南新路城郊型蔬菜种植带,建成了黄台岗镇、金华镇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汉冢乡精细菜生产基地,茶庵乡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红泥湾镇小辣椒生产基地,黄台岗镇蛋鸡、高庙乡黄牛等养殖基地。培育出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其中 “三色鸽”乳制品被评为“无公害农产品”、“河南省优质产品”,“界中”牌米醋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三好”牌鸡蛋被评为“河南省优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