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愚
资料显示,“第三年龄”已取代“老年”,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社会及教育政策制度时使用的重要词汇。
时值我国第八个敬老月,我们不妨从了解“第三年龄”入手,培育起积极的老龄观。
“第三年龄”最早出现于1974年,这一年,欧洲第一所老年大学“第三年龄大学”在法创办。随着世界各国银发浪潮渐次汹涌,“第三年龄”这一正能量提法渐为世人所知、接受。
西方国家现已习惯将人生划分为四个相继的年龄期:儿童及青少年期;职业及谋生期;退休期;依赖期。“第三年龄”指的就是退休期,它避开了“老年”这个让60岁或65岁以后年龄的人沮丧的词——毕竟我们身边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还精神抖擞,没有丝毫老态。
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人生四个年龄期,仿如自然四季,身处“第三年龄”期,就像处于人生之秋。秋,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丰收、雍容。就一般人来说,此时期生活压力较低,家庭负担不重,在发展自身的才能和兴趣方面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和便利条件,“对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的又一个关键期”。
衰老者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但对于那些较为年轻的、仍有着进取精神的人来说,有所为有所用有所学,无论对他们个人身心,还是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件大好事。同时,如果能保障人们在“第三年龄”期处于良好状态,还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缩短第四年龄期的依赖期限。
科技和医疗卫生的发展,让我们的寿命延长、心态年轻。反观古人,《醉翁亭记》中,自称“醉翁”的欧阳修不过40岁,《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聊发少年狂”的“老夫”苏东坡也才39岁。人生阶段划分不靠数字,关键看心态和身体状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七八十岁的人尚称壮年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