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新闻中心|南阳新闻|南阳社区|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B4版:现代教育 上一版
 
标题导航
以强带弱 资源整合
孩子粗心原因多
市二十二中 汉字大赛获佳绩
全国教育论坛 在宛举办
名师送教受欢迎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强带弱 资源整合
——市十三中北校区教学改革探索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师徒结对促提升
优秀教师获表彰

本报记者 扈书峰 孙冰

市十三中北校区以多个途径扩大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我市教育创新的中心点。2013年3月,市二十八中由我市优质初中市十三中托管、扶持,成为市十三中北校区。在“强校带弱校”的战略思想带动下,在全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市十三中北校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取得了喜人成绩。2015年,北校区103名学生升入市优质高中,其中28人考入市一中;2016年,243人被优质高中录取,被市一中录取91人;2017年被优质高中录取人数上升至328人,被市一中录取91人,位居全市前列,其中九(8)班学生张朝阳以651分位居全市中考总分第8名。

注入实干精神

唤回干劲信心

过去几年,原市二十八中转型为市十三中北校区,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认可,一些专家担心的“换了新瓶,仍是旧酒”状况并未出现。

2013年中招成绩揭晓,市十三中北校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有12名学生考入市一中,考入其他优质高中的学生更多,数量是2012年的4倍。还是以前的学生、以前的老师,短短的几个月就创造出了奇迹,这不由得让人发问:市十三中给一所积弱多年的学校带来了什么?

2013年3月25日,市十三中的书记杨中方、副校长李会丽以及7名教师“先期进驻”原市二十八中,他们带来了名校教师的工作作风,带来了名校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了名校的精神文化理念。为了打开局面,新上任的领导班子一方面抓学校中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工作状态的转变;另一方面,变制度,抓落实,重绩效考核。

李会丽在北校区工作3年,如今已回到南校区,但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那段时间,几位学校领导天天在教学楼巡视、泡在课堂,现场督察指导和解决问题。由于基础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交流过来的教师在教学上一开始极不适应北校区的学生,但他们没有抱怨,而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学习基础、行为习惯上一点点给学生补课。校长助理王建民如今不仅教着英语课、担任九(4)班班主任,同时还“包”着九年级,“沉”在学科组。他告诉记者,学校中层干部都教课,有的还担任班主任,几位副校长都承担包年级任务,全面负责年级的教学、德育等工作。而这种工作方式和状态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北校区的老师们看到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投入、什么是高效,都很受触动。“实际上我们输送了南校区的教学理念和文化:领导都得带头干、多干、干好,还得高姿态,不与老师争荣誉;评优晋级不论资排辈,学校老师谁干得好、干得多,就得荣誉、得实惠。以前是谁干活谁傻,现在成了谁不干谁傻,很多老师都说,真正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尊严。”李会丽说。

随着市十三中务实的领导作风与科学的管理机制在北校区落地,北校区教师们的干劲、热情与信心重新被点燃起来,鼓足了劲儿,“要打翻身仗”。

北校区副校长李文捷说:“学校的老师素质没有问题,都是建校时通过考试从全市选拔来的,有了干劲,有了凝聚力,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出成绩都难。”

科学规范管理

引领教师成长

市十三中副校长李建峰告诉记者,市十三中办学40年积淀下来四个字的办学箴言——勤、严、细、恒,很简单,但内涵丰富,凝聚着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副校长刘惠中也说:“下真功夫,重常规落实,就这个笨办法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灵丹妙药。”尽管表述不同,两位副校长都说到了一个意思:日常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丝不苟,关注到细节,让各个过程遵循规范、达到标准,是市十三中管理当中的一个特点。

教师敬业、用心、尽心,在市十三中不仅仅是指教师有责任心、师德高尚,更意味着一个个具体、明晰、到位的教学行动。比如今天举行单元考试,那么第二天试卷就已经批阅完毕,完成了试卷分析,教学怎么调整、个别学生如何辅导也会有说法。再如,每个月要召开“诸葛亮会”:各年级的全体班主任要坐一起,总结分享好经验,说问题困惑,大家一起提问题想办法,班级全体学科教师研讨会也要开,形式灵活,唯求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效。

2013年新学年开学,市十三中南校区20位优秀教师和青年骨干到北校区任教、担任班主任,他们要完整地带出一届学生;北校区的秦航、徐广杰等3位优秀教师到南校区上岗。2014年和2015年,两个校区又有40多位教师相互换岗交流。两个校区教师打通使用、深度交流,促进了市十三中备课、课堂教学、教研、学生辅导、德育等教育教学核心领域的好经验及管理办法在北校区的移植、“再生”,同时也检验了其能否复制、推广的可行性价值。实践证明,所谓“笨办法”并不笨,反而是最扎实、最实用的方法。

校内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培训教研等,已经成为学校的常规活动,但论起成效,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小。为了让这些教学常规活动不流于形式,市十三中一一做出详尽规定,安排具体流程。以每周的教研活动为例,全部提前确定研讨主题,让大家有备而来,并通过有效管理,真正形成思想碰撞。市十三中教导处副主任秦守洁告诉记者,研讨主题都是教学当中的真实问题,平常她会从各个层面和渠道搜集信息,掌握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我教着课,担任班主任,还参加学校周校务例会,所以一个时间段内,需要关注什么问题,心里都是有数的。”

各个年级的学科组教研活动,承包的校领导要全程参加,并负责评估活动质量,还要签字公示,与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如果是课例研讨,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得首先上公开课,率先垂范,评课时,组长可以先总结课的长处,其他人只能讲意见和建议,或者讲自己怎么上。”秦守洁说,如果是主题研讨,一定要解决具体问题,拿出研讨成果,提出落实措施……因为细致,所以规范,因为严谨,所以卓有成效。

重视教研实效

鼓励自主创新

市十三中办学成绩卓著,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德育等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故步自封,对于外地或一些兄弟学校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虚心学习借鉴。像西峡县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方法,市九中的班级“双分管理法”,市十三中都组织教师考察学习。但是,学习之后如何运用,学校不做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式地改革。只要课堂教学的方向对,学生能学得更好,怎么教,学校不干涉。

在北校区,教师们考察学习了“三疑三探”教学方法后,还举办了展示课活动,教师们都能结合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突破、改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保持原有优势,又有优化。

北校区教科室主任杨慧慈感慨地说,教科研从原来的“停滞”变成了教师们的“内需”!“老师们感觉到,提高教学质量,使用蛮力不行了,需要做研究,在教学上有创新,像作文怎么批改既减负又增效,怎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实际问题做课题,教师们热情高涨。现在北校区已经立项和正在做的省级课题有3个,市级课题有8个,学校创造条件,但不搞‘人人有课题’,教师们从需要和成长出发,自主自愿。”

在北校区换岗交流时,夏晓凯与王建民、苏波等教师一起探索“双分管理法”在自己班级的实践。今年回到南校区之后,夏晓凯没有放弃探索,而是结合“三疑三探”教学法,把“高效课堂”与班组建设相融合,探索一体化实施的可行路径。王建民、苏波的探索也突破了“双分管理法”的原有方式,融入了学生自主教育、团队建设等内容。“这都是基于自己班级实情和新的教育目标的探索。”王建民说,“我们把馒头变成了包子,丰富了‘双分管理法’的外延和内涵。”

同样是班级小组建设,刘龙洋、秦守洁等教师又做出了自己的方法和风格:或通过改变小组人数、建设办法,更能面向全体学生;或强调小组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并把家长纳入进来,进一步强化教育合力……

因为严谨,所以管理规范严格,又因为信任,教师们教学自由。教师职业是需要信仰、精神以及理想信念支撑的事业,若当成一个饭碗来看待,只会痛苦多于幸福。一所名校,甚至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也需要一种积极的精神文化来构建其存在的基座。市十三中的教学改革历程再次诠释了一个教育常识:精神成就学校,文化决定高度。⑩8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报价

版权所有 [南阳日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74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