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若愚 特约记者薛双芬
“大地的精灵”摄影展目前正在市群艺馆举办,徐林瑜用微距镜头拍摄的80余幅昆虫照片,让观众领略到了身边随处可见却被忽视的昆虫世界的绚丽多彩。
美丽邂逅
《蝇子与蜗牛偶遇》摄于白河边,当时,徐林瑜正将镜头对准一只爬过草茎的蜗牛,1/200秒后快门声响起,抓取的却是苍蝇在蜗牛壳上短暂停留的画面。定睛看时,这场生物界的会面已渺不可寻,只有相机里存在的图片证实这场邂逅曾经存在过。
这张图片仿佛一个隐喻——在徐林瑜看来,无论在白河沙滩还是深山腹地,每一次与昆虫的相遇,都是唯一而不可复制的偶遇,他庆幸自己的微距摄影能够留下这些精灵们的身影。
2011年,徐林瑜从市质监局退休,一向热爱摄影的他开始将镜头对准盆地里的昆虫。拍摄昆虫,需要微距镜头,这些镜头价值不菲,物理专业毕业,爱钻研、动手能力强的徐林瑜,硬是将普通的放大镜经过三次对准焦点自制成可以放大25倍的微距镜头。
在拍摄过程中,徐林瑜见识了许多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昆虫。他第一张微距照片是在南召东曼山中拍到的,主角是一个“指甲盖大小,有翅膀,口器特别像驴嘴”的小昆虫,后经多方查询才得知这种昆虫名叫蝎蛉。从蝎蛉开始,徐林瑜走上了南阳昆虫微距拍摄之路。
徐林瑜广为人知的两幅摄影作品,《绿腹宛蝇》和《汉冠螳螂》,也是他在南阳理工学院和南召山中偶然拍摄到的。有着翠绿色腹部的食蚜蝇、头戴高冠的黑螳螂,是徐林瑜在任何书本和图鉴中都没见过的新品种,他便给它们取了这样两个名字。
真实记录
徐林瑜的照片,将昆虫的出生、成长、捕食、生育、死亡,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了这份真实,他忘我地走进昆虫世界,观察、体验、定格着这些生命的悲欢。
昆虫大多机敏,但拍摄微距照片,需尽可能地靠近。徐林瑜的拍摄距离多在四五毫米~5厘米之间,为达到满意的拍摄效果,他需手持相机耐心地等待数分钟甚至数小时——不能用三脚架,三脚架架设的功夫,拍摄对象早就飞走了。为了拍摄螳螂蜕皮全过程,徐林瑜曾在野外静静地等待了4个多小时。
东曼山是徐林瑜常蹲的一个点,他常常一进深山老林就是七八天。为拍摄一幅好作品,他被蜜蜂蜇过,从手指肿到胳膊,一肿就是7天;被山虱叮过,吸饱鲜血的山虱大如蚕豆,他的左脚踝3年后仍留有硬币大小的伤疤,想起来就觉得钻心地痒。
随着对昆虫了解的深入,2015年起,徐林瑜着手撰写系列科普文章“华夏昆虫秘闻”:《一对俏冤家》关注七星瓢虫与蚂蚁间的较量;《桑螵蛸与幼螳螂》讲述螳螂的出生与成长;《小黑蜂的手足情》描写幼黑蜂罕见的兄弟深情;让徐林瑜最为满意的《沙中精灵——倒臀》,则展示了他两年多的研究成果,以数万字的篇幅,描写白河沙滩日渐稀少的倒臀的生活轨迹,以及它们鲜为人知的生理过程。徐林瑜笔下的昆虫,像他镜头中的昆虫一样,真实而迷人。
徐林瑜已创作完成20余万字150篇科普文章,且每篇都配有他自己拍摄的微距照片。百余年前,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昆虫记》时,因条件所限,没能留下照片,徐林瑜的尝试,让人们不禁期待网络时代新《昆虫记》的问世。
甜蜜事业
徐林瑜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他将这份情感投注到微距摄影中去,这点由“绿腹宛蝇”“汉冠螳螂”的命名即可管窥一斑——宛是南阳简称,汉风是南阳最突出的文化特色。
徐林瑜拍摄有3万余幅微距照片,其中95%以上都是在南阳境内拍摄的。他认为,南阳盆地地处北纬33°南北交界地带,南方北方的昆虫都能在此繁衍生息,堪称昆虫的故乡,有着丰富的昆虫资源。
拍摄昆虫、描写昆虫、研究昆虫、介绍昆虫,成为徐林瑜退休后自发开展的一项事业。徐林瑜发现,国内对昆虫的关注远远不够,许多昆虫研究书籍都是外国人撰写的。在徐林瑜眼中,昆虫数量巨大,占整个动物界的76%以上,是生态文明重要的一环——植物靠昆虫传粉得以繁衍;鸟类以昆虫为食;人类穿的绸缎、用的蜡烛,以及治病用的药材也离不开昆虫——值得人们关注、研究。徐林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孤独地进行着昆虫研究。他写《南北昆虫相貌不同》,将南阳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螳螂进行比对,描写南北气候的差异,刻画不同地域同类昆虫不同的长相与性格。
为了推广昆虫知识,徐林瑜曾在南阳理工学院、白河南12小门前举办图片展,也曾和南阳师院志愿者一起为孩子们开办昆虫沙龙讲座。这次在市群艺馆办展,是他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南阳影友联谊会的朋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有人看了展览,对昆虫产生兴趣,进而兴起探究的欲望,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徐林瑜说。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