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煜宸
在历史上,中华礼仪主要具备三个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三大价值延续至今,于当代社会中依然不显过时。
中国古代礼仪在当代文化塑造和精神架构中意义非凡。
对精神的塑造需要有渊源支撑。当下,“国学热”兴起,我们回归传统寻找心灵寄托。古代礼仪作为传统经典的一部分,需要受到重视。礼仪思想是对礼仪的看法,体现了对道德在行为举止上的追求。比如,在《中庸》里“君子慎其独也”的说法,给“君子”的界定以一种礼仪行为上的规范:若为君子,独处时亦需要自我约束,行动之间需与人前无异。礼仪文化的道德价值,即体现在规范社会个体思想道德、行为方式,为个体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蓝本和指引方向。
中国古代礼仪在政治构架中仍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古代,礼仪曾经作为一种统治手段长期沿用。董仲舒改动过的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礼仪思想在宣传和接受的角度,是为社会上层所大力宣传、为普通民众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这里面包含着君权本位、男权本位和长者本位的基本思想,是一种统治的手段。而在现代,这种思想早已被制度体系和法律规程所湮没,礼仪在当代政治构建中只起到价值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但是依然不可忽视。国家机器的运行,离不开礼仪的润滑。
中国古代礼仪在经济发展中影响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快速的腾飞中需要有礼仪来帮助稳住重心。为了利益罔顾其他不可取,规范获利行为,法律只是一个部分,礼仪同样重要。礼仪是传统文化的直观表达,外来文化的快速涌入中需要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资本主义文化的攫取思想在传统礼仪的温和中庸下得以中和,孕育出适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中国古代礼仪在学科发展中作用显著。比如和古代中国密切相关的考古学中,礼仪研究必不可少。
通过对考古遗址反映的礼仪发展阶段的研究,可以探讨该文明发展程度。例如,良渚文化被普遍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在确认良渚文化是否达到文明国家化时,研究实物遗存代表的礼仪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的各类玉制品上频繁地、统治性地出现,不可能仅仅是出于装饰的需要,它应是出于宗教目的地神格化了。通过对我国古代礼仪的研究,我们可以判断出文明缘起、发展序列和政治形态。
中国古代礼仪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在传统礼仪的绵绵不绝润物无声下,文化的绵延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扭曲,政治的构建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崩坍,社会的运转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脱轨。在新时代下,因为传统礼仪,经济的发展更有推力,学科的建设更具框架。在当代,传统礼仪历久而弥新,即是根基深厚的积年沉淀,又是不断成长的开放体系。《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中提出“四点希望”,其一为希望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便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符合普世价值的行为规范,知规范之源,辨规范之缘,发挥传统礼仪的作用,循而不守,约而不束,从而明大德,立大德,顺应时代的潮流并推动着这股潮流愈加澎湃!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