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石雪帆 杨振辉
“要打造淅川唯一、不可复制的文化地标和文化符号。文化地标和文化符号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让人们走进淅川再走出去时,脚下踩出来的、眼睛能看出来的、舌尖能品出来的、鼻子能闻出来的、身心告诉你的都是:这是淅川。”6月6日深夜,淅川楚都饭店会议室灯火通明,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刘先琴等10余位淅川籍文化名人会聚一堂,大家各抒己见,用专业的视角和全新的理念为建设文化淅川献计献策。
淅川县是楚国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特殊的历史、地理区位孕育了淅川底蕴深厚的楚文化、商圣文化、南水北调文化等。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淅川地域文化,打造淅川文化名片,淅川县举办“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淅川”研讨活动,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事业发展共生共荣。
以文化人,构筑百姓精神家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淅川有“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也有爱国明理、崇德向善的文化底蕴。当前,该县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教育实践活动,广泛挖掘道德楷模,树立了“最美淅川人”“十大道德模范”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培优和传承了淅川优秀文化,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该县把德育教育作为立足青少年长远发展、筑牢成长基石的重要一环,作为教育工作头等大事来抓,持续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言行,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厚植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良田沃土,达到了以德润心、以文化人的良好效果。该县还从“文化扶贫”入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