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琴在创作中本报记者 陈 琼 摄
□ 刘亚琴
一个人生来需要安身立命,而我生来无忧无虑,简单快乐。也许源于书香门第,只需遵守常规礼仪,努力学习;也许本性憨直,心无旁骛,乐于逍遥自在;更源于生活的眷顾,老公痴情相待,儿子也稳重淳厚,留学海外。一路走来,清浅平淡又绚丽多姿,不经意间已经不惑。
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亦如生活般随性、随心,相随左右,相伴余生。小时候因字写得好而热衷于涂鸦满足虚荣,长大后进修于书法函大班打下行、楷书基础。2007年师从韩少辉老师初涉篆隶;2008年,在中国美院进修一年,书法学习步入轨道,开始研修诸体,受教于周振、梁小钧、吕金柱、鲁大东等诸位老师。在研习中逐步领悟到线条曲直所蕴含的哲学意味,结构灵动所体现的气韵风度,章法变化所表现的侠骨柔情。后再拜山西书法院院长韩少辉为师,精研篆隶。老师以“篆籀为基,汉碑为体,古隶为用”的学书理念,深入浅出,详加指导,使我从《新莽嘉量》《袁安碑》等碑帖中汲取了圆厚质朴的风格,从《礼器碑》《西峡颂》等碑帖中寻得创作灵感,虽不成器,也决不敢冒称大家,但也基本形成朴实厚重、潇散自由的书写风格。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如其人也。有书友劝说,多参加比赛可以有名有利,也许会唾手可得,但不知得到又如何,便不再多想,只醉心其中,为漂亮的一笔而愉悦、为精彩的创作而兴奋,乐而忘忧。如果学习书法是修行,而学书的过程是在修性,书法让不惑之年的我更平和坦然,从容淡定。
与刘佳勤老师结缘于中国美院,因情趣相合,遂以兄妹相称。今年中秋之际,接刘兄电话,说明举办《中国传世书法》愚溪石林启动仪式暨《伏牛大写意》刘氏家族艺术联展之意,因水平有限有些许迟疑,但兄长尽孝圆梦,回报家乡,沉醉艺术之精神可嘉,便欣然应允。遂携带作品,驱车千里,奔赴伏牛山植物园助兄一臂之力。拜见了兄长的父亲,老人谦和慈祥,书法纯熟庄重;友人为家乡文脉传承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深深感动了我,深感此行不虚,铭刻一生。
余生何求?只愿沉醉于书之法度之中,诠释生命之道,以简远洒脱之追求传承书法之美。清居庭院,茶书相伴,抬头看云,低头看路,朴雅脱俗,淡然从容,写质朴厚道的字,做简单豁达的自我。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