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期理论版围绕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邀请市委党校专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进行全面剖析、深刻阐释,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以期推动我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新动能、提供强支撑。
悟透新质生产力的“源升态”
□ 方丽雯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的首位,突出了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南阳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布局,从“源、升、态”三个方面入手,为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新动能、提供强支撑。
“源”,在技术源头上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的“新”,关键在于科技的先进性、创新性、引领性。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破冰抢滩。把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最近,南阳围绕壮大科研实力、引领产业创新展开部署,研究了科技创新年活动实施方案、科技城概念性规划建设方案,明确要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为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指明了实践路径。接下来,要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一体化创新生态链,拓宽金融支持渠道,鼓励引导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以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生产和供给的质量、效率和边界,这是解决科技限制、资源限制、需求限制等矛盾,推动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升级的根本举措。要打破以前大量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锁在抽屉里等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局面,增强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的能力,提高创新效能,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升”,在产业结构上进行新布局。处理好“守”与“创”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种子选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传统产业是基本盘、老家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发展上,一方面要攻坚破局传统产业,聚焦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进行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升级;另一方面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蓄势谋篇未来产业。具体来讲,要围绕“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夯实“中州粮仓”根基,做好增值大文章;在绿色食品、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中医药等优势产业上,要持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新型电力装备、电驱防爆装备、数字光电、超硬材料、绿色印刷包装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要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对合成生物、新一代光学零部件研发装备制造、新一代智能底盘系统等未来产业,要结合实际,瞄准全产业链锻造竞争优势。
“态”,在产业链提升上展开新谋划。良好的产业链生态系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新质生产力谋划产业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链能够将各个环节的生产能力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生态系统,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当务之急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强调产业链安全,也突出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提出“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数字化是当前全球产业链发展的新特征、新方向,南阳要紧跟步伐,深入推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实现数据高效流动,提升工作效率,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要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先导性、支柱性、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融合发展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形成产业链条,从单一环节的优势扩展形成整个链条优势,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竞争力。积极推动与民营企业等上下游联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把新技术、新理念等渗透到产业生命周期全过程,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竞争力,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降本增效,催生出新的产业、新的业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结合南阳实际和特色产业,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不断向“新”而行,走出一条质量更优、动力更充沛的增长路径。②4
读懂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 李静然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期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新趋势、新规律的科学判断,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从“新”读懂新质生产力,澎湃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指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其一,涉及领域新。新质生产力主要产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领域,具有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和服务新等特点。其二,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是新技术持续涌现并不断渗透融合深度应用,创造新产品、催生新产业、产生新价值的过程,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新兴产业增强技术领先优势、拓展新市场,助力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提升整体产业技术密集度和产品技术含量。其三,要素配置优。新质生产力是对现有产业组织、要素配置的变革性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会推动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土地、管理等一系列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配置效率。我市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市域经济,可以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寻找切入点,“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化政策,加快实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尽快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
从“未”读懂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新高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在新兴领域的竞争方兴未艾。加快掌握未来要素“新流向”,迅速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积极推动未来市场“大统一”,在国际竞争中率先掌握行业话语权,巩固先发优势、扩大领先优势、保持竞争优势。其一,加快掌握未来要素“新流向”。数字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大量数据被生成、存储、分析、挖掘和利用,数据将逐步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提升数据供给质量,形成更加完整贯通的数据链。要推进数据确权、流动和共享,完善数据产权登记制度,建立完善数据定价体系和数据资产运营体系,确保数据可流动、可使用。其二,迅速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也是影响未来发展潜力和提升未来竞争力的颠覆性产业。但由于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并不具备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营条件,这要求我国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布局。我市要围绕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布局延伸发展链条。其三,积极推动未来市场“大统一”。发展新质生产力,使之与传统生产力的提升有机协同,关键在于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减少各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促进国内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统一,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从“人”读懂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人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要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其一,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其二,加大政策和环境引才聚才力度。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配套相关政策体系,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营造敬才爱才良好氛围。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市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因此,要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载体,加大对中医药、新能源等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以高质量技能人才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②4
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
□ 史 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入阐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着眼南阳生产力发展现状,理应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因地制宜,在契合时代发展大局中,结合南阳的独特优势和地域特色,积极推动南阳成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
因时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时代化”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实现要素配置、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面对传统的以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如何解决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克难叠加等问题,需要有经济的新引擎、新推动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充分体现,这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形势特点和我国发展方向的精准定位,体现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南阳作为河南省市域面积最大、常住人口第二、经济总量第三的省辖市,担负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任,在推动建设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有效投资等方面都有着新使命、新希望。我们应当继续围绕和服务于“两个大局”,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紧扣“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强力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坚持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重点实施好325个“三化改造”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集群、百亿级产业链,推动生产力跟上时代、顺应时代。
因势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优势化”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这是当前最大的“势”。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要顺势而为、因势而新、随势而动,要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因素入手,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相结合,从而使之契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由“宏”至“微”,在育新枝栽新苗的同时,离不开老树发新芽。一方面,新兴产业要培育壮大,在新赛道上奋力奔跑;另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也需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行提升。按照上述要求,我们要科学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对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极具发展潜力的风口产业进行分析整合,深入实施“5+N”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制造业发展553工程,把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抢滩布局合成生物、新能源装备及化工、全主动智能悬架系统、航空再制造及低空经济、新一代微纳光学部件制造等新赛道,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极,努力为做大做强市域经济立梁架柱、夯基垒台。
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本地化”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有不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绝不是要打造出一个“万能模板”,绝不能盲目追“新”、片面求“新”、匆匆上“新”。而是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重点产业的本地化发展。唯有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作为。在长期的产业发展中,我市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猪肉养殖、中医药材等领域具有基础性优势,产生了以牧原、宛西制药、卧龙防爆、淅减、中光学等全国知名企业。我们要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托现有基础和条件,围绕培育新材料、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能源汽车、轻工纺织等7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超硬材料等17个市级重点产业链,深度加强与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战略合作,持续加大优势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在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专引特上下功夫,在扩产能、延链条、提品质上求实效,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示范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②4
把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不能”
□ 宋 锐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在毫不动摇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避免认识和行动上可能出现的一些误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喜“新”厌“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不忽视、不放弃”体现了总书记对于传统产业的关注和重视,“统筹推进”则指明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守正”与“创新”的辩证思路。
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早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2023年5月,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向“新”而行,但也不能盲目追“新”、喜“新”厌“旧”。
传统产业要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目前,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对南阳而言,我市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机电、纺织、畜牧等传统产业领域,这些产业上下联动性强、行业关联度大、市场占有率高,是支撑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传统”与“新兴”相互促进,坚持创新赋能,将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一方面,以新技术、新材料等将传统产业升级为“新制造”,另一方面,从新工艺、新产品等为新兴产业创造“新市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据统计,此前已有29个省份将“新质生产力”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但也应注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盲目跟风,切忌单打独斗。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布局。必须用好用足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比较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不同功能、不同空间的优势互补。只有将地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总体布局,才能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方面少走弯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切实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对于我市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搞“独角戏”,而要搞“大合唱”。由于各县区、各行业发展基础不同、要素优势不同,只有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才能避免各地“闭门造车”式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以生产要素机械性、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在破与立中突出侧重取舍,在局部与全局中做到协调配合,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时、度、效,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过剩产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急于求成。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班子起来了,一定要注意,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破除“速度崇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如果仍然追求粗放型高速发展,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即使达到眼前的速度也会影响持续的发展,反而会使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锻长板、补短板上狠下功夫,谨防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任性蛮干等种种不良倾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甘于“久久为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规律,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下子就发展出来,如果背离规律,指望一蹴而就,反而会欲速不达。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全力以赴拼经济,争分夺秒谋发展。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只争朝夕不是只看朝夕,高质量发展决不能以透支未来为代价。从那些新质生产力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来看,不论是数字通信领域的华为、汽车制造领域的比亚迪以及新能源领域的宁德时代等,无不在本行业深耕数十年,在技术、人才、产业链等方面有着深厚积淀,才有了如今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领先地位。因此,我们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功成有我的政绩观,既干在当下,也谋划长远,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