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阳网|光影中国|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A6版:党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以高质量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4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高质量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南阳市第八届拔尖人才事迹展示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丁旭青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丁旭青是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会员,河南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胸腔镜学组委员、食管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南阳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南阳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

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对于丁旭青来说,是充满挑战与考验的三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毅然决然地站到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和医生,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带领科室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抗疫战斗中。在医院统一指挥下,他第一个把外科改为内科收治阳性病人,50张病床2天内收治病人80余人,高烧40℃却依然坚持在病床上用手机安排科室工作,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病情,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圆满完成了疫情攻坚战的任务。

疫情防控有序放开后,他带领团队不断完善胸部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全力推进微创胸外专科建设,成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实施,不断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近3年,他承担了市级和省级的多项临床研究项目,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他的研究成果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作为外科党支部书记,他非常注重自身的党性修养和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级党组织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他经常与同事谈心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在他的带领下,外科党支部成为一个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集体。

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外科教学主任,丁旭青也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他严格按照省里和医院的统一部署,规范建设各项基地和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他带教各类学员,耐心细致地传授临床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医院优质护理和责任制护理的开展,为胸外科的技术发展和医疗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丁旭青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是医院和行业的楷模。他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②8

黄岩石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任中医师

黄岩石2000年9月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疼痛医学专业工作,他用20多年的时间专注一个专业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到专,从常规临床到高新技术运用,在业内起到模范引领作用,从最初的8张病床发展到目前53张病床的病区规模,从仅有理疗、针灸、按摩等简单技术发展到介入微创、复杂神经调控、脊柱内镜等多项先进手术技术。

黄岩石积极参与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年来,黄岩石带领的疼痛科团队共收治患者5200余人次,独立完成脊柱内镜手术520台,单项病种手术省内排名位居前列。开展的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节射频手术及脊柱内镜手术,填补了多项区域内技术空白,三四级手术量居全市疼痛科专业首位。目前医院疼痛科已逐渐发展成为豫西南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专业科室,涵盖了退变性伤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等亚专业。

黄岩石一方面专注临床工作,另一方面投入医学科研。近3年来,在国家级杂志《中国骨伤》《中医正骨》《实用中医药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专业论著,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为解决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后“疱疹性口唇炎”,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专业特点,突出传统中医药优势,很好地解决了球囊压迫术后口唇炎并发症的问题。

黄岩石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及省市专业学术团体工作,担任河南省康复医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南阳市中华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阳市卫健体委疼痛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他的专业能力及专科建设情况得到省内专家的一致认可,医院疼痛科成为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病理性疼痛专业协组科室、河南省肿瘤医院癌性疼痛联盟单位、河南省康复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实用技术师资培训单位。

钻研业务工作的同时,黄岩石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号召,投身医联体建设组织培训工作。近3年,组织辖区基层卫生机构培训56场,接纳县市区进修医师36人,培养了一批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基层专业人员,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推动了区域内疼痛专业规范化学科建设。

疫情期间,黄岩石积极参加一线全民核酸检测工作,收治确诊患者,顺利完成上级政府安排的公共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工作。②8

苏爱峰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苏爱峰是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一病区主任、呼吸内科系统大主任。从医学院毕业踏入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门的那一刻,他就立志要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病人带去希望和温暖。

苏爱峰始终牢记“治病救人”的使命,不会放过病人身上的任何一个疑点,诊断不清楚、治疗效果不佳时,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去查阅文献,请教上级医师,带着病人病历资料去上级医院请教专家教授,直到把病人诊断弄清楚,他才罢休。

临危受命,勇攀医学高峰。在医院工作的日子里,苏爱峰不断钻研医学知识,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当医院需要开展ECMO体外生命支持这项新技术时,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这项技术对于当时的南阳市医疗行业来说,是一项空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苏爱峰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不断尝试,最终成功独立开展了这项技术,填补了我市的技术空白。

科研之路,砥砺前行。在临床工作的同时,苏爱峰深知科研的重要性。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医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他发表的医学论文、获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都是他辛勤付出的见证。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他的学术水平,更为医院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疫情来袭,挺身而出。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的苏爱峰,再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他担任重症隔离病区主任和市、区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每天忙碌于病房和会议室之间。面对每一个新冠病人,他都亲自询问病史、制订诊疗计划,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一次,一位重症新冠患者情况危急,需要立即进行ECMO治疗。苏爱峰带领团队连夜奋战,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术后,他守在病人床旁,时刻关注病情变化,直到病人脱离危险。这样的故事,在苏爱峰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期,苏爱峰以医院为家,连续40多天没有回家。他的付出和坚持,赢得了病人和同事的尊重和敬佩。

苏爱峰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用精湛的技术和贴心的关怀解决病人的病痛。曾经一位病人因疾病长期困扰有轻生的念头,苏爱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病人答疑解惑,主动加病人联系方式,以朋友的身份和病人交流,和病人一起面对疾病和生活的困扰,最终病人痊愈,满怀信心投入到新生活中。未来,苏爱峰将不断用新技术、新理论武装自己,为科室及医院发展、为区域内人民的健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②8

郭俊红

南阳市科学院 研究员

把好的品种种植在稻田里,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让丰收的喜悦闪耀在稻农脸上……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20多年来,郭俊红为南阳稻区的水稻产业默默作贡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农业科研来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水稻育种的过程充满了苦和累。“苦”的是,水稻的播种、育秧、移栽等整个生育期都处在炎热的夏秋季节。“累”的是,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风雨无阻观察记录。培育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至少需要10年时间甚至更长,成功的概率不到万分之一。阅“稻”无数让郭俊红练就了好眼力,一大片稻田里他扫一眼就知道哪株水稻有“料”;同时他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咀嚼米粒就知道稻米的品质。

水稻人工授粉是培育良种的重要环节。水稻开花散粉仅有关键的3到5天时间,如果错过了,一年的辛苦便会前功尽弃。2012年是他工作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年,上班途中郭俊红突遇车祸,左腿粉碎性骨折,但是他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宛粳096已进入试验关键期,他拄起拐杖让家属开车往返试验基地。终于,2014年,宛粳096通过河南省审定,填补了南阳历史上没有本土审定水稻品种的空白。2018年,宛粳096在江苏引种备案,连续多年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作为南阳市科学院水稻课题负责人,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承担省、市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选育省审水稻新品种2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个,自主完成各类项目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农科系统奖共15项,发表论文19篇,编写专业著作5部,制定7项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近150万亩,累计培训农民、基层农技人员2万余人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南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②8

陈培育

南阳市科学院 副研究员

陈培育现任南阳市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豫南综合试验站站长、中药材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负责人。

2010年大学毕业后,陈培育就投身棉花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获得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及农科系统奖。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陈培育与团队一道积极寻求转型,最终选定我市特色产业之一的中药材为研究对象。陈培育以艾、金银花等南阳大宗道地药材为主,主要从事中药材资源评价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同时,更加注重与企业联合攻关,与河南福森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联合选育金银花新品种福金2号,与南阳仲景源艾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选育南阳艾8号等6个艾新品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农科系统奖一等奖1项。

良种配良法。除新品种选育工作外,陈培育与团队一道开展相关的栽培技术的研究。发表论文18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出版论著4本,发布省、市地方标准3项。

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我市农业生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广艾、金银花等中药材新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共建立示范基地9个,示范面积1.6万亩,辐射面积12万亩,累计新增利润6200多万元。选育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在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为我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陈培育先后当选中组部选派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河南省第九届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获得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南阳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②8

杨厚勇

南阳市科学院 副研究员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杨厚勇主要承担食用豆类农作物的育种、栽培、病虫草害防治等试验工作,是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豆体系南阳实验站主要成员。基于详实的数据采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杨厚勇在食用豆类农作物育种、栽培、病虫草害防治等领域发表了《南阳盆地适宜机械化收获绿豆品种农艺性状分析》等1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南阳四种特色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等4部专著。完成的《杂粮绿色高效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研究获得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同时完成的《绿豆新品种宛绿2号的选育及轻简化栽培技术》等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部门的表彰。选育并推广了“宛绿5号”等4个农作物新品种,制定省市地方标准3项,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几年来,杨厚勇参加建设各种食用豆示范基地3000余亩,积极参与各种农民培训活动和救灾应急工作,参与培训、指导农业生产80多场次。面对我市绿豆机械化生产的卡脖子问题,杨厚勇和食用豆科技创新团队将选育适宜“机收”品种和绿豆机械化生产技术作为攻关课题,开展研究。借助承担的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南阳试验站项目和河南省“行业科技”项目,开展了绿豆播期、密度、播深、行距、施肥、化控、虫害、草害、催熟等方面试验,组装出“适期高密播种、苗期分次化控、花期严防病虫、成熟杀青收获”为核心的我国南方区绿豆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我市绿豆产业规模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河南中部地区遭受特大水灾,杨厚勇作为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豆产业体系南阳实验站的代表,到灾区为群众无偿捐献绿豆种子1200余斤、栽培技术明白卡300余份,支援当地群众恢复农业生产。在南阳市科学院专家的帮助下,当地农民进行了灾后绿豆补种。②8

郑明燕

南阳市科学院 副研究员

自2001年参加工作至今,郑明燕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园艺作物育种、新品种引进筛选及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现任果树花卉研究所副所长。2022年荣获市直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郑明燕认真开展科技服务下乡活动,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多媒体答疑解惑、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对基层群众开展科技服务,让科研和生产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切实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服务的足迹遍及新野、社旗、邓州等县市区,努力为南阳的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3年来,郑明燕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优质鲜食辣椒新品种宛椒506的选育与应用”“优质丰产抗病辣椒新品种宛椒507 的选育与应用”均获得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两个辣椒品种抗病性强,能显著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是进行辣椒绿色生产的优选品种,对保障蔬菜生产和人民生活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她参与选育的宛椒207、宛椒208和宛花9号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两篇文章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7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参与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小麦套种朝天椒栽培技术规程”,以第一完成人制定南阳市地方标准“马铃薯套种芋头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参与出版论著两部。参与的项目有河南省重点项目“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南阳综合试验站”、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月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综合评价与离体保存”、南阳市科技发展计划“抗病性月季品种的离体培养体系建立及种质保存”等。②8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版权所有 [南阳日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226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