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聪 陈 琼
长渠跨千里,南水润北国。
初冬时节,万壑群山中,八百里丹江碧波粼粼;陶岔渠首下,汩汩清水逶迤北上。
2014年,一泓清水以此为起点,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一路北上,润泽京津冀豫亿万群众。
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渠首所在地,南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保障南水北调中线“三个安全”,全力保水质、全域优生态、全时护运行,坚决扛稳“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累计向北方安全送水超680亿立方米,沿线1.08亿人直接受益。同时,聚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向绿色要动力、向生态要效益,挥笔绘就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壮美画卷,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水清民富的南阳答卷。
护一泓清水
每天清晨的丹江岸边,清漂队员赵建峰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登上一艘插着“航运清漂”旗帜的小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们团队负责130平方公里左右的水域,整个水面几乎看不到白色垃圾,主要打捞一些枯枝败叶和水草。”赵建峰说。像赵建峰这样的库区“守护人”,在淅川县有8000余人,他们筑起了守护水质的“第一道长城”。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淅川县还在全域主要河流入河口和库区建成12个市级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在全境建成“四网络两平台”,在入库河流及库周重点部位安装视频探头598个,24小时全方位实时监控。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核心水源区,邓州市则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隐患发生,在南水北调汇水区乡镇、总干渠水源保护区外延2公里的范围内,执行最严格的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禁止新建一切有可能造成水质污染的项目。
南阳始终把“让首都和沿线人民喝上放心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执着坚守,在生态建设上做“加法”,在污染防治上做“减法”,强力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从源头到沿线,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我市先后否决、终止工业项目430余个,关停整治企业1100多家,清理网箱5万余箱,拆除违建16.8万平方米,复绿库岸38.2万平方米,恢复库容540万立方米,库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出水口水质动态保持Ⅰ类标准,“一河一策一图”南阳实践得到充分肯定,石漠化治理、困难地造林和“林长制”等经验全国推广。
如今,汇水区人造林面积以每年10万亩速度加紧推进,三省五市联防联控机制长效运行,正徐徐铺展清水北上的和美新画卷。
拧好“水龙头”
南阳既是“大水缸”,也是“水龙头”;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随着清水北上,南水北调水已成为我市重要水源,越来越多的南阳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每天被甘甜的丹江水滋润着:
热水倒入杯中,水质透亮。新野县鑫汇文景苑小区千余名业主说起水的变化喜不自禁:“以前小区的自备井水质不是太好,现在我们也吃上丹江水,真是太高兴了!”
作为南阳最先受益南水北调工程水的新野县,至今累计供水9492.56万立方米,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优质稳定可靠的水源。
邓州市域受益人口逐步扩大,供水范围已覆盖市区及四个乡镇地区,通过工程供水,每年6亿立方米丹江水用于农业灌溉,润泽120万亩良田。(下转02版)
压题照:丹江口水库环库绿色公路风景如画。本报记者 崔培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