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中线工程白河倒虹吸处通过退水闸向南阳母亲河白河进行生态补水,如今的白河水清岸绿、草木丰盈、鸥鹭竞飞,形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水源置换,还水于河湖,助力生态复苏。
十年来,南阳强化配套工程运行管理,拧紧“水龙头”,全力扩大供水效益。中心城区及新野、邓州、镇平、唐河、社旗、方城、内乡7个县市和邓州赵集镇移民安置区的17座水厂已累计承接南水北调水88.08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每天达53.5万立方米,占公共供水80%以上,近400万人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
乘着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东风,我市积极推进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省水投、市产投等“国字号”公司合作,破解融资难题,加快新增供水工程建设。内乡县新增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并纳入全省配套工程统一运行管理;唐河县河西水厂建成通水,新野二水厂改造基本完工,淅川县城乡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宛城区、官庄工区新增供水工程正加快推进,未来可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这个“大动脉”与我市各县区配套管网“毛细血管”互联互通。
走上“富民路”
行走在移民新村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一座座农家院落整洁有序,一个个产业基地生机盎然。
为了更好支持邹庄村发展,淅川县提出建设“大邹庄”战略,邹庄村与邻近的下孔、孔北、水寨共4个村成立联合党支部,以抱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在“大邹庄”的引领下,全县469个村(社区)已组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雁阵”。
“家美,村美,日子也越来越美。今年,我们成立了‘掘井人农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村里务工、入股分红,这三样收入加起来,比种地收益高多了。”村民邹会彦说。
在宛城区金华镇大石桥村南阳艾嘉源艾草科技有限公司包装生产车间,工人张娟正在忙碌地工作,她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俺们村好多人都在这里上班,离家近不说,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随着这个艾草加工企业的入驻,周边移民和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如今,有了移民后扶补助资金,我们扩大了生产线,产品产销两旺。”公司负责人秦峰说。
生态,是南阳最大的优势;绿色,是南阳最美的底色。我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聚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促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核心水源保护地的格局定位等优势,我市坚持规模化发展和品牌化打造,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生态高效林果业种植以及生态文旅等生态富民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促共进。
截至目前,我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认证产品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月季年产值超30亿元。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业,不断提升绿色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深入实施“宛美”旅游战略,202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近9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541亿元;今年国庆假期,共接待游客超726万人次,实现收入超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和21.7%。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泓碧波,只此青绿”的发展故事还在继续,“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已成为南阳的鲜明印记。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