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阳网|光影中国|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A1版:时政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共商中医药传承新路径 共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华要闻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法治政府建设等工作
淅川县:按下企业发展“快进键”
项目建设 如火如荼
交出亮眼“金融答卷”
医者之光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2月19日 星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者之光
——中医骨伤专家崔树平速写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本报记者 杨青晓 周 梦

医者如光,虽微至远。

——题记

引子

晨光熹微,在城市的喧嚣尚未全然苏醒之际,66岁的崔树平已疾步穿过医院长廊。白大褂扬起的气流搅动走廊药水味的空气,在他身后划出一道无形的起跑线——7点的早会、8点的查房、6个医疗小组紧凑的汇报,以及将在无影灯下绽放的手术刀弧光,都在这个瞬间被同时激活。

行医济世48载,崔树平的故事就像一本被岁月雕琢的长卷,镌刻着一幕幕动人篇章。初春时分,记者走进南阳崔树平中医院,那被深藏在时光深处的动人篇章仿佛时光倒流般一一映入眼帘。

少年磨难,见证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结缘中医,厚积薄发创建骨伤医院

人生的选择,看似偶然,其实又是必然。

崔树平结缘中医,便是这偶然中的必然。他出身于南召云阳山区的贫寒之家,16岁那年,弟弟的双腿不幸被砸断。他和母亲带着弟弟一路颠簸赶到南阳救治,可面对截肢的800元费用和母亲反对截肢的态度,一家人在绝望的边缘徘徊。

然而,命运并未将他们抛弃。傍晚时分,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送他们母子3个馒头充饥。后遇好心人指点,乡镇医院一位老中医用传统正骨手法保守治疗,悬吊牵引一个多月,让弟弟重新站了起来。

这次经历,不仅让崔树平见证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更点燃了他学医救人的梦想。后来,他只身找到老中医,扫地挑水、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提任何要求,最终感动了院长和老中医,老中医倾囊相授。

拜师学艺期间,得知同学在南阳卫校上学,他毅然跑到卫校当起旁听生。两地奔波,风雨无阻。那段日子,他省吃俭用,连0.62元钱的班车都舍不得坐。但心中那盏求知的灯火,让他忘记了所有的艰辛与困苦。

1977年,崔树平学有所成,从云阳钢厂矿山医院的临时工干起,为井下矿工治疗骨伤病痛,一干就是11年。在矿山,他的医术逐渐得到认可,附近群众乃至方城、鲁山和更远的青海、新疆的骨伤患者也慕名而来。

1989年,他被调到云钢总厂职工医院,又为炼铁高炉工服务11年。其间,1990年,因医术口碑好,他被云阳钢铁总厂特招为正式职工,成为职工医院的骨科医生,后来被提拔为职工医院院长。2000年,云钢厂破产,崔树平变卖家产,带领医院下岗职工创建了南阳崔树平骨伤医院,医院由小到大,如今已成为集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中医院。

危难之处显身手,9年参与4次抗震救灾——

臂膀上的“红袖标”,是灾区群众的“主心骨”

护佑生命,救死扶伤,是医者的神圣使命。危急时刻,崔树平把使命化作逆行之光。

2008年5月12日晚,灶台前忙活的张明华被丈夫崔树平的一声喊叫惊动——电视机屏幕里,汶川被地震撕裂。崔树平攥着遥控器的手青筋突起:“我得去汶川!那里的骨伤人员肯定多,咱们的中医正骨手法复位,能使上!”

月光划破未熄的灶火,张明华抹了把脸,看着丈夫坚定的目光,尽管有些不舍,她还是连夜筹备3万多元急救药品器械等物资。

天未破晓,崔树平跑去匆匆赶制一枚鲜红的共产党员袖标,怀揣国旗,便带上李果、王远生、赵东友、程鹏举、姬士伟等5名年轻医生离开医院,救护车疾速从城西南驶上高速,(下转02版)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版权所有 [南阳日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226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