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新闻中心|南阳新闻|南阳社区|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 |晨报数字报
  第W9版:南阳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邱华栋:一棵写作的树
小区里的 庆“六一”
左手写当代,右手写历史,“我想做一棵写作的树”
儿时的南阳,是果实累累的野生猕猴桃,是生命力极强的老桑树
在能够写出好诗的年代,他把诗歌写成了“语言的黄金和闪电”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5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为“城市闯入者”,他是都市文学新的代言人 在二月河和余华之外,寻找历史小说书写的新空间 长篇历史小说新作《时间的囚徒》,一部填补空白的作品
邱华栋:一棵写作的树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人物传记
《屠呦呦传》编写组

□本报记者 张 燕

还在青葱年少时,邱华栋即已成名:十四五岁开始写诗、写小说,16岁发表文学作品,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并因出版小说集《别了,十七岁》被免试破格录取到武汉大学中文系。30多年来,邱华栋左手写当代题材小说,右手写历史小说,在文学战场上南征北战,硕果累累。

作为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评论家,邱华栋著作等身。尤其是今年,可谓他创作上的大丰收之年:4部新书相继出版,一部诗集即将面市;作为一直在文学路上奋力前行、始终保持旺盛创作激情的写作者,邱华栋说自己愿做“一棵写作的树”。作为南阳作家群重要的生力军,邱华栋对家乡南阳,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2000年之后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阶段。“523”任务处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第二个阶段之中。“523”任务绝非仅为了“抗美援越”。20世纪50年代,国家陆续出台《少数民族地区疟疾防治工作方案》和《疟疾防治规划》等多份规划方案,组织卫生工作队、防疫队、医疗队进入高疟区,抢救疟疾患者,进行预防工作;设立疟疾防治所,进行疟疾防治科研和培训技术骨干等工作;同时举办疟疾训练班,培养专业技术队伍。一系列工作之下,我国的疟疾防控工作开始得到了系统的管理,疟疾发病率一度由1955年的102.8/万下降到1958年的21.6/万。

但是,由于政治、经济以及自然因素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又大范围爆发疟疾,全国发病人数多达1000万至2000万,1960年和1970年全国平均发病率分别高达155.4/万和296.1/万,其中197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疟疾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毛泽东主席所言的“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现在看来,这句话含义深刻。在那个时期,疟疾问题已属于“内忧外患”,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523”项目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通过军民合作开发防治疟疾药物,同时对所开发防治药物的要求是高效、速效,预防药物要长效。自此,先后有7个省市全面开展了抗疟药物的调研普查和筛选研究。至1969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在内的中草药有万余种,但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接到参与“523”任务的要求,中医研究院也有些犯难。

作为“文革”的重灾区,当时的中医研究院,科研工作几近全面停顿,许多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已“靠边站”。“523”的重担能交给谁?谁可以接?

39岁的屠呦呦!虽然职称尚是研究实习员,但来到中药所已14年的她,兼具中西医背景,正致力于研究从植物中提取有效化学成分,已经步入中药所研究第二梯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报价

版权所有 [南阳晚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74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