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萨苏 著
当时在那里的外国工作人员不少,结果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都拿2500马克,印度来的研究人员善于计算,总是恰好收支平衡;非洲来的朋友比较容易激动,永远是花完了临走还欠一屁股账;只有中国人,不但不欠账,还能大包小包地带走,以至于行李超重,临别还能每人出200马克请大家会餐!
要是德国人知道中国人实际上是靠700马克一个月办到的这些,无疑他们会更加惊奇。
怎么省下来的?那就是中国人自己的本事了。那两年中,萨爹他们深知机会难得,加上职责所在,一天平均工作14个小时,自然省了很多应酬开销,而生活里中国人的勤俭精神,更是很多国家的人无法学会的。
收入是固定的,就要想办法节约开支。
从公寓到研究中心的BUS月票,一个月100马克,就是萨爹们很想砍掉的一笔费用。
买辆车大家开?那是别想,大家都没有在国外开车的经验,车倒是不贵,但听说每个月养车很贵,而且学车就是一大笔钱,回国还没用(中国当时还没有私家车的概念,公家的司机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轮不到臭老九)。
于是,有人提议——咱们骑车吧,还能锻炼身体。波恩的路边,多是优美的白桦树林,有些德国人也骑车锻炼身体,虽然人数不多。而自行车在跳蚤市场上100马克就可以买到,还不用交税和买汽油。萨爹他们中不乏修车高手,于是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那段时间波恩的市民们恐怕经常看到一个或者几个东方人身穿银枪呢大衣,头戴鸭舌帽,骑车蹿出白桦林在公路上飞驰,也许这是一些德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呢。
别人都不要紧,唯独萨爹的好友王宇国先生出了问题。王先生绰号“张果老”,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典型。王先生在中国计算机事业里,有相当高的地位,然而如果说起日常生活,那就……他这个“张果老”的外号,来自于“张果老倒骑驴”,不过他骑的不是驴,而是白菜板车。
当年北京冬贮大白菜,要自己用板车去拉的。萨爹的朋友里最善于干这个的则是数学家张广厚,他的本事是拉着板车还能一手持书,悠然读之。
下期请看:王先生学骑车,怎么练都玩不转。⑦4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