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米 娜
清明节过去了,记者路遇刘春阿姨,听她倾诉了一肚子的苦水。按理说她有儿有女,春节过后不久就是清明节,家人再次团聚,也是好事,可她却过得无比郁闷。因为儿孙们从春节回来到清明节过后,基本上都是手机不离手,连在一块儿说个话的时间都没有。尤其是那几个小孙子,就是在进家门时跟刘阿姨打了个招呼,然后就各自钻到一个地方玩手机和平板电脑去了,跟他们说个话连头都不抬,吃饭的时候一连催多少次都不上桌,就是坐在桌子上也是一会儿拿手机发个微信,一会儿又发个红包,一家人之间感觉不到一点亲情和交流,注意力也全不在刘阿姨精心准备的饭菜上,一顿饭吃下来了无生趣。饶是刘阿姨疼爱孩子们,但看着这个情形,也还是忍不住摇头叹气。
事实上,刘阿姨的遭遇绝非个别现象,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普及,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被“手机依赖症”困扰,这不但体现在他们平时的生活中,过年回家时也把这种症状带回了家。这种症状更多地表现在青年学生身上,整个生活简直都被手机绑架了。使用手机网聊玩游戏就像是药物成瘾,一旦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就会沉浸在自己用拇指建造的封闭世界里,从而漠视了周围的亲情,以这样的状态回家,怎会不伤父母的心呢?就像网上说的一句话,过年对你是七天假期,对父母而言却是一年的等待。哪个父母不希望儿孙环绕膝前,唠唠家常、说说工作、谈谈亲情,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了这一刻老人等了一年,而最终的结果却和他们的期望大相径庭,自然会让老人极度失望了。
社会交往才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之一,人们从健康的社交关系中更能获得归属感和亲密感。把眼睛从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挪开,我们的生活同样可以过得精彩、有意义。在和家人相聚时,不妨让手机“歇一会儿”,好好地与家人团聚。手机应为你所用,而不能为它所控。天伦之乐,应在现实人间。逢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尤应如此,莫让手机淡了亲情呀!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