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新闻中心|南阳新闻|南阳社区|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 |晨报数字报
  第W8版:南阳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这些天,“我们都在听晚报说”
镜花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1月6日 星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经,像你一样追寻护城河的遗迹;曾经,像你一样遥望古城门的背影……
这些天,“我们都在听晚报说”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本报记者 李 萍

2800多年的历史,为南阳留下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而饱经沧桑的古宛城,就在城市一角默默守护着过往的气息。

自8月22日起,本报《阅读古宛城》系列报道正式开栏,从《三千年历史风华说南阳》到《古宛城的墙》,从《古宛城的门》到《古宛城的河》,再到《古宛城碎想》,我们用文字和影像一步步寻找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从而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好评和热议。

“古宛城是南阳的根脉所在,是南阳人记忆中抹不掉的乡愁”“讲述古宛城故事,聚焦古宛城现状,这个栏目体现了媒体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担当”“走街串巷,钩沉历史,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留住我们的根与魂,为这个系列报道点一万个赞”……点赞的,留言的,有老年人,有年轻人,有城区的,有县里的,甚至有北京、湖北、广东、云南等众多在外地工作的南阳人。

那些画面,让我们触摸到城市的往昔

踱过漫长的岁月流光,古宛城记录的不只是城市的肌理,还维系着城市的文化血脉。本报《阅读古宛城》系列透过一系列城市记忆,展开古宛城画卷,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和盛赞。

“虽是南阳人,却不了解她的过往,古宛城系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历史的画卷。”网友“风儿来”说,“讲述古宛城故事,聚焦古宛城现状,感谢晚报让我们知道城市根脉在哪里,这个栏目体现了媒体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担当。”

“古宛城系列不落俗套,钩沉了许多历史,且记者穿街走巷,甚至找到里白果园这样的地名门牌,值得点赞!”网友“写秋斋主人”说,“古城及大南阳,积淀着无穷的历史与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保护和宣传。”

不仅为报道叫好,一众读者还积极提供相关线索:读者赵星辉提供旧照片,还动笔写下古宛城的叫卖声;网友“如风”向记者报料关于宛南书院的旧石碑;网友“阿龙”多年关注内河,除了给记者做向导,还热情提供诸多历史资料和图片,并就古宛城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

清新de山林:儿时,解放路、民主街、联合街是我经常走的路,最爱看电影、吃冰棍,喝一碗油茶,香喷喷。买1毛钱花生吃半天。真怀念过去单纯美好的时光。

cyb:小时候跟爷爷进城卖鸡蛋,早晨不到六点就起床走了,天还黑黑的,还怕睡过头进不了城!记得走到姚庄得坐路边歇会儿才有劲前行。到大寨门时天才麻麻亮,我会好奇地踮起脚尖伸手摸城门里的石孔。爷爷说那是插门闩的,这时候就想起看画本曹操战南阳打张绣时攻城的画面!

那些往事,流淌着游子们的乡愁记忆

什么是对古宛城的爱?网友“山高为峰”留言说,“牵挂于心,流淌笔端,这才是对古宛城的热爱。”本报古宛城系列不仅引起市区及各县读者的好评,还深受诸多南阳籍在外地工作人士的热捧,他们有的热情留言,有的动笔抒写心中的古宛记忆。

网友“宛京湘鄂”今年79岁,尽管17岁便离开南阳去北京上大学,此后在武汉工作至退休,但他一直关注家乡。他说,非常感谢晚报的报道,“护城河是南阳人记忆中抹不掉的乡愁,我在菜市街闸口附近长大,对护城河很有感情,小时候护城河水很清,我还在里面游泳、钓鱼。”他还回忆起闸口的石雕龙头、石狮,回忆起解放路的“老凤祥”“河北诊疗所”等,并愿意把记忆中的老南阳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在平顶山工作的网友“古宛浪人”说:“南阳乡愁的稿子写得好有味儿,旧时一些零星记忆一下缀成篇章了。”在云南工作的网友“风过白河”说:“读一两篇古宛城系列真的不解渴,希望能多多写下去,最好出一本书”…… 

王震宇:萧萧梧叶送寒声,宛城古韵动客情。游子千山万水外,犹念故乡月胧明。

张继志:这个栏目太好了。读起来十分亲切,我十岁离开南阳,已近七十年了,怀念家乡的情思始终未曾中断。读了你的一系列文章,仿佛又回到家乡。

那些感慨,寄托着对城市未来的期盼

古宛城系列,书写着留存于城市时空中的岁月痕迹和文化积淀,激起了一众南阳人回望过往的热情以及对城市美好未来的期待。

读者吴道成以诗意的语言讲述着对南阳古建的情感,他说,“依稀记得那年练车,就在天妃庙旁边。练车间隙,常一个人偷偷绕过去,院内院外、庙前庙后跑……尽管它们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落寞于城市一隅,但它不会离去也不想离去,它们带着恒久的温度永远观看着南阳这座城市。我们不愿它离开,也愿我们的主政者们不让它离开!”

网友“年年有余”是一名文物爱好者,“我喜欢晚报的人文版,也曾游走于南阳老街巷去看那些小文物,希望多挖掘小文物的文化内涵,在合理保护前提下让它们‘活’起来,也呼吁更多的人保护关注小文物,留住历史名城南阳的根脉。”

还有众多读者来电,希望能够和记者一起踏访古宛城,展开一场与古宛城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感受那依然留存于老城区中的生命热度,并渴盼着城市更美好的未来。

清风明月:喜欢这样富有文化韵味的文章。时代前进的潮流,必定会带走昔日的痕迹。但若能在现实的滚滚红尘中保存着鲜活的历史,必将因其难得而成为无价之宝。

烟花巷陌:阅读古宛城系列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历史的画面,细雨蒙蒙,老街深巷,灰砖青石。谢谢作者带我领阅宛城的深厚历史,希望今后推出更多的历史美文、文化大餐。

寒马雨辰:保护古建是对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名片的最好保护。强烈建议市政府做好保护小文物工作,让下一代知道南阳历史文化的内涵。⑦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报价

版权所有 [南阳晚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74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