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星陈百祥在《唐伯虎点秋香》中饰演的祝枝山(资料图片)
明代祝允明的《草书杜甫诗轴》
在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里,香港影星陈百祥恶搞祝允明,将这位明代奇人演绎成一个好赌好色、滑稽可笑,如同白痴的低能儿。此剧中,身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居然爱上丑陋变态的石榴姐,其代表画作竟是令人喷饭的《小鸡啄米图》……那么,历史中真实的祝允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与影视剧中的银幕形象到底有多少异同与交集呢?
屡试不第
科场失意受重挫
祝允明,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相奇特丑陋,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嘲,号“枝山”,因此,世人习惯称他为祝枝山。
祝允明出生于官宦门庭、书法世家。他聪颖过人,5岁即开始临帖学习书法,不久便“能做径尺大字”,9岁时即可做诗文,19岁时其诗文书法已名闻乡里。特别是在其岳父李应祯的指导下,祝允明的书法造诣更是突飞猛进。
如此显贵出身兼之禀赋超人,祝允明本该一帆风顺,状元及第,谁想到,他的科举仕途却颇为坎坷。他曾自述道:“五应乡荐,裁添一名,七试礼部,竟不见录。”从1480年开始,20岁的祝允明参加乡试,除弘治二年(1489年)因病没能参加考试外,一直到1492年第五次参加乡试才中举,这一年他已经32岁了。
此后,从弘治九年(1496年)起,祝允明开始赴京参加会试,却连考七年不中。正德六年(1511年),祝允明第六次赴京参加会试再度落榜,但其长子祝续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正德九年(1514年)春,祝允明第七次会试不中,终于断绝了科举念头,此时祝允明已经54岁了,潜移默化间改变了性情:为人由中规中矩,开始变得放荡不羁。
仕途曲折
能力不凡却不悟“官道”
公元1515年,祝允明以举人选官,赴任广东兴宁县任知县。
当时兴宁县地面不稳,明火执仗的强盗层出不穷。祝允明上任后强化治安,仅在一个早晨,就设计抓捕了30余名歹徒,依律惩办,迅速扭转了政令不通、人心不稳的不利局面。
祝允明为官勤勉,事必躬亲。史载,他经常下基层讲学,主抓教育,促人心向化,“暇则亲莅学官,进诸生课试讲解,岭之南,彬彬向风矣。”
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祝允明的率真与倔强,注定了他必然的官场失意。1520年,屡遭挫折、心灰意沮的祝允明在给友人张天赋的信中写道:“仆诚不善仕,其故大率不能克己,不能徇(依从、曲从)人,不能作伪,不能忍心,视时之仕者若神人然,安能企及之哉?”言下之意为:我祝允明不能违背本心,不能逢迎讨好,不能造假扯谎,不能卑躬屈膝,实在是不悟官道,不会当官啊! 嘉靖元年(1522年),祝允明转任京兆应天府(今南京)通判,在南京任上不到一年时间,因与官场环境严重抵触,心力交瘁,62岁的祝允明借病辞官回乡,他为期八年的官场之旅,就这样,以惨淡失败告终。
才高八斗自成一派
承上启下狂草宗师
祝允明官场失意,但其艺术修为却是自成一派,成就显著。历史上的祝允明,才华丝毫不逊唐寅(唐伯虎)。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他才高八斗,文思敏捷,“唐画祝字”远近驰名。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其在书法史上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上承唐人狂草之路,重新倡导北宋尚意书风,开此风气之先河。他将黄庭坚的草书与唐代“颠张醉素”的草书有机整合,形成一种傲立明代书坛的新式草书图样,使之成为明代草书浪漫主义风格的典范。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先生评价道:“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响下,又自成一格。”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皆为传世墨宝。
明嘉靖四年(1525年),祝允明65岁了,文徵明次子文嘉知其经济艰难,在书房设置了上等纸墨,诚邀一聚。祝允明兴起,挥毫写下行草《古诗十九首》,精彩绝伦,文嘉大喜,付以酬金。此后文徵明见到此卷,赞赏不已并于卷后题跋,收入他的《停云馆帖》。此时,祝允明的书法技艺已处巅峰境界,他隐居吴中,却书名远播。
明嘉靖五年(1526年),祝允明66岁,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用章草书写下了书法论著《书述》,乃其一生醉情纸墨的最好收笔。
唯旷达者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祝允明凡事想得开,为人旷达。据《明史》记载,“允明生而枝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所谓“枝指”,就是在大拇指旁边多出来一个手指头,民间俗称“六指儿”。换做旁人,对自己的身体缺欠必是极力回避,遮遮掩掩,但祝允明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忌讳,还敢于拿出来“自黑”。别人眼中的残缺与异怪,在他看来却是乐趣与另美,以现代人眼光审之,祝枝山无疑是位颇具文娱精神的乐天派。
历史中的祝允明为人风趣洒脱,不拘小节,尤其在退出官场后,更是无心“上进”,游山玩水,且“好酒色六博”,较之《唐伯虎点秋香》中那个好赌好色的祝枝山,还真是不遑多让。为了进一步说明祝允明好色的程度,《明史》中又补充了一句:“求文及书者踵至,多贿妓掩得之。”
祝允明的名气在当时大得很,向他索字求文者不绝于途,嘉宾盈门,想赚钱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这人地位不高,却架子挺高,脾气不小,想不想写,不看对方面子,全凭自己心情。
因挥霍无度,又不屑理财,祝允明没少向周围街坊邻居、相关熟人借钱,管当铺赊账,以致“每出,追呼索者相随于道路,更用为忭(biàn,欢喜、快乐)笑资。其殁也,几无以敛云。”待其死后,连买副棺材的钱都没有。
祝允明与唐伯虎交好,因都是性情中人又趣味相投,俩人纵情放浪,经常闹得昏天黑地,玩得离谱。曾有记载,二人在雨中扮成乞丐唱戏,得了赏钱便购酒买醉。又如,某年夏月,唐伯虎去造访祝允明,祝允明当时大醉,赤裸身体纵笔疾书,对于唐伯虎的造访一点也不理会,唐伯虎戏谑其“无衣无褐(hè,粗布衣),何以卒岁,”祝允明立即回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么一比,历史中真实的祝允明,实际上要比《唐伯虎点秋香》中半虚构的“唐伯虎”玩得嗨!
书法难仿
祝允明活出真自我
祝允明的书法不只是其功力的积淀,更是其人生之缩影,性情之挥扬,他用笔的力度、顿挫、正侧锋,变化万端,令临摹者无所适从,故难以模仿,故而,各种书展中以祝允明风格为主的作品很少,只是多数人参以祝法而已。为人、写字都做到了极点,势必曲高和寡,应者寥寥。③6
摘自《中国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