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去市场买菜,遇到一个卖菜的老太太,70多岁了,在寒风中,守着一小车零散的青菜、干菜和柴鸡蛋、柴鸡等农产品。因为看上去挺新鲜,我就买了些。付钱时,老人问我有没有现金,我说没有。没办法,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微信二维码递给我。
老人笑着对我说,你要是有现钱,最好还是给钱好。我说,你这微信里的钱不是一样能用吗?老人又是淡淡一笑:那是儿子的微信。我说,那你儿子不给你钱吗?老人说,她也不好意思问儿子要,咱老了,还要靠人家养活呢!
听罢老人的话,我有些说不出来的懊恼,仿佛自己干了错事一般不自在,我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记住带着零钱去买她老人家的菜。
这样的事,我遇见不止一次。起初不太在意。我居住的附近有个菜市场,时常有许多老年人出来卖菜,他们有的七八十岁了也闲不住,自己能挣一分是一分,绝不想拖累子女,反倒还想着给孩子们留一笔钱。这些勤劳又可敬的老人们,其实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中国父母的生动缩影。
在菜市场,这些老人们卖的菜和其他农副产品,一般都是自种的,菜品很新鲜,也很嫩,颇受人欢迎。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不拿现金了,一切都靠扫码搞定。没有二维码,你的菜就不好卖。于是,这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便用子女的微信、支付宝二维码来化解卖菜收钱的难题。可谁曾想到,要想把二维码里的钱变现,对这些爱面子的老人们,却不是容易事。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是诗经里描述古人对父母生养子女之辛苦劳累的慨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老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这些菜市场里卖菜老人的小烦恼,我想,除了子女多给老人贴心的照顾和呵护外,作为普通市民,也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比如,今后到菜市场,不妨带上现金,特别是付款时,让更多的老人能把血汗钱,拿在自己的手上,多一点踏实,多一点满足。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