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阳网|光影中国|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W7版:华夏文明 南阳密码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八里桥古缯国遗址 发现“夏文字”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3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里桥古缯国遗址 发现“夏文字”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白陶爵
八里桥考古发掘现场
扫码看详情

(上接06版)

考古发掘: 八里桥探寻夏文化

1975年,方城八里桥发现夏代遗址。

1986年,出土象征诸侯王权的石钺。

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联合对八里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八里桥遗址为一片开阔的农田,因地面上少见暴露的遗迹和遗物,被一砖窑厂在此取土而遭到破坏。1993年秋,时为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的李维明(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受考古学家邹衡指派,在南阳考古调查收集夏商周时期考古材料,观摩了采自方城县16处遗址的先秦陶器标本,其中采自八里桥遗址的饰箍状堆纹鼎、大口尊、夹砂深腹罐、肩饰贯耳敛口瓮、菌状纽器盖等陶器标本引起了他的注意。陶片标本显示八里桥是一处较为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李维明随即与方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八里桥遗址进行田野调查。

李维明等人在八里桥遗址采集到二里头文化陶鼎、深腹罐、大口尊、盆、爵、器盖,石斧、磨光钻孔石铲等,并及时清理了一座正遭取土破坏的二里头文化灰坑。对其中的81块陶片统计显示,多为泥质,还有部分夹砂陶,多见灰色、黑色,有部分褐色陶;纹饰多见绳纹,附加堆纹,有少量旋纹、鸡冠板;器类有罐、大口尊、鼎、盆、豆、刻槽盆。随后,方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又在该遗址采集到一件磨制精良的穿孔石钺、绿松石珠。陶爵、石钺、磨光石铲、绿松石珠这些具有礼器性质的遗物显示八里桥遗址不是普通的小聚落,应是区域中心聚落。

八里桥遗址由于位居连接中原与南阳盆地的要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李维明随即向南阳文物部门汇报了此次考古调查情况,主管部门决定对八里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199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文物保护所、南阳文物研究所对八里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百余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有石器、陶器等一批重要遗物。乔保同和李迎年都是当年这一重大考古发掘的参与者。

在《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及《中国文物报》刊发的一篇文章中,有如是记载: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中,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另有夹砂黑陶红褐陶及部分泥质陶,制法为轮制、手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其次为附加堆纹、弦纹、云雷纹等,尤其重要的是在一陶片内壁发现有刻划符号,而在另一采集的陶器上有疑似“文字”的发现。器形主要有大口尊、夹砂罐、鼎、豆、花边罐、爵、器盖等。石器中有大量石斧及砺石,另外方城县博物馆曾在八里桥遗址采集到一件异常精美的石钺。从整体看,其文化特征与中原二里头类型文化三、四期相似。八里桥遗址,其文化内涵非常单纯,但其遗物遗迹却十分丰富,这为豫西南地区夏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材料。

八里桥遗址:缯国始封君曲烈封地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曾姓的祖根地在哪?这一直是曾姓后裔们孜孜不息的寻根情结。八里桥遗址丰富又单纯的遗物遗迹为豫西南地区夏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材料,也揭开了古缯国神秘的面纱。

2010年,李迎年发表《从方城八里桥夏商遗址看曲烈的封地——曾地》一文,具体将八里桥遗址和夏代曾地联系起来。

“现在遗址的钻探结果表明,八里桥遗址出土实物是夏商时期遗物,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文化内涵单一,但是内容却相当丰富。这种面积特别巨大的夏商遗址显然不是一般的行政区划,属于封国一类,而在八里桥遗址钻探考古和发掘中并未发现夏之前任何遗迹,如此丰富且成熟的遗迹遗物显然不是本地发展演变所形成的,应为外移文化。这正好与曲烈受封于曾的史实十分吻合。”李迎年说,特别是八里桥遗址中出土的卜骨、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石钺带穿石斧、玉斧、圆柱形祭祀陶器座和白陶爵等规格高、工艺精美的文物,绝非一般身份地位的人可以享用。其遗物所表现的先进文化特性,是一般夏商遗址中所没有的。如石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同时也是原始部落中酋长或首领权力的标志物,在中国古代是王权的象征。王权有来源军事酋长统帅之权的一面,因此后来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纵观方城的历史,在夏代没有人有这么高级别的记载,遗址的最早主人应是曲烈。

在李迎年看来,八里桥遗址地理位置特殊,战略价值极高。少康中兴之后,封次子于曾地是拱卫王畿之地,另一方面,也有控制边疆之便。偃师和方城相距不远,曲烈受封于此,一则可以应对王畿之地的突发事件,同时,此地又扼守伏牛山头和桐柏山尾,以控制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及时掌控南方各地。八里桥遗址完全可以发挥以上双重作用,因此,它与曲烈封地应有的战略价值高度吻合,应是曲烈受封之地。

另外最关键的是,八里桥出土器物与偃师二里头文化联系密切。1994年的发掘简报中所指出的八里桥遗址总体文化特征与偃师二里头三、四期面貌相符合,应是受偃师二里头文化影响,并从中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与曲烈受封,受偃师地区夏代文化影响较大有直接关系。出土实物也证明了这一点。”李迎年说,从考古分期看,也与缯国时代相吻合,就整体而言,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夏王朝自禹开始,至桀灭亡,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其间,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传位长子予,予已是夏代第七位国君,次子曲烈封于曾,其封地所反映的文化时代应为夏中、晚期,方城八里桥出土器物的二里头三、四期文化特征与曲烈所处时代相当。另外,少康之前,由于后羿、寒浞之乱,生产力遭到破坏,反映到夏代文化中必然以分“期”为明显标志,由此推断,第七代夏王予所处的时代文化遗存应定为偃师二里头三期。

缯为夏代的方国,曲烈是缯国的始封国君,而方城地理位置优越,“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为中原战略要地。八里桥夏商遗址,地处平原,物产丰富,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桑麻生产,多产丝麻织品“缯”,符合建国条件。

在方城境内,除八里桥遗址之外,还有楚长城大关口——缯关遗址,遗址位于方城县独树镇北,距县城30公里。这里两山夹峙,形成隘道,故称“大关口”。1997年7月1日,中国长城学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共同发行“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缯关”邮票一封,即此地。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八里桥夏代遗址(古缯国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地、缯(酆)国关、曾姓,各地出土的精美缯国文物,引起后人无限想象。从曲烈的封地起,到古缯国灭亡,风雨沧桑1500多年,在中国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③12 (下转08版)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南阳晚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226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