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阳网|光影中国|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W12版:古今秘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古代文人也写软文来吸引眼球
知府 明朝成正式官名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4月8日 星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东坡为多种商品写过广告词
古代文人也写软文来吸引眼球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苏轼

聪明的古人早就创造了无数吸引眼球的软文模式,从名人题字,到诗歌宣传,再到自我代言,和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一样,古代商业软文也是门类众多,体系繁杂。更有不少文人雅士分别被称软文界的鼻祖。

苏东坡 曾是“广告大王”

古代名人不仅附庸风雅,时常吟诗作对,而且大多是热爱美食的资深“吃货”。唐朝时期,不少商家更是邀请名人雅士为酒、茶等赋诗作词,并以此进行推广宣传。而那些平仄有序,句句押韵的诗作都是如今商业软文的前身。号称酒仙的李白就曾在名作《客中行》中大赞兰陵美酒: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兰陵美酒本就在当地小有名气,经李白描述后更是声名鹊起。但和如今动辄上千万的代言费相比,李白当年的酬金或许就是一顿酒钱。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成功代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美食“东坡肉”,还为数十种商品写过广告词,这位伟大的词人大概也是当时的“广告大王”了吧。从茶叶到馓子,再到猪肉,从风雅艺术品到生活必需品,苏轼代言的产品涉及领域之广、品种之多足以让人惊叹。据说,当年海南儋县有一老妇人制作的环饼,又称“寒具”“馓子”的一种油炸食品,异常美味,却无人问津。当时被贬谪的苏东坡来到此处后,提笔给店家写下题为《寒具》的诗: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原本深藏小巷中的美食在苏轼的笔下即刻成了“舌尖上的美味”,可见广告大王的宣传功力。古往今来,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寒具》一诗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广告诗”。

提及苏轼,以东坡肉为代表的系列猪肉产品也是广为流传。当年被贬湖北黄州的苏轼,手头拮据,生活清贫。但因当地人不喜食猪肉,因此肉价异常便宜。当猪肉遇上了美食家苏轼,它的命运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轼不仅带头吃猪肉,还大力推广吃猪肉的好处和做法,写下了著名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就连著名的东坡肉也是在此期间,苏轼做出的创新菜系。

郑板桥 明码标价良心“润格”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商业及金融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名人广告更是层出不穷。久负盛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不走寻常路,早在数百年前就提出来为自己代言的口号,并在家中自拟了一则广告文案,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促销: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

短短几十字,就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商品价格、商品种类以及其广泛用途。然而如此实用的宣传软文在当时却被雅致地称为“润格”。

这种明码标价的良心“润格”在当时起初却不多见。一向清高自傲、视金钱如粪土的古代文人墨客们纷纷不屑为自己书写“润格”,但大胆创新并极具商业头脑的郑板桥却借此开创了中国古代书画交易的新模式。而这种“我为自己代言”的新型促销模式也成为当下商业广告的效仿对象。

王羲之 帮人推销扇子

在字字千金的古代,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曾无心插柳当了一回扇子大使。一日,王羲之漫步于绍兴城内,偶遇一名提篮扇子的贫苦老妇。但老妇的扇子却无人问津,生意甚是惨淡。王羲之见状顿生怜悯之心,却又不想直接伸以援手,于是在每把扇子上题了五个字,随后嘱咐老妇:遇人买扇之时,只需说扇面上为王右军(王羲之别称)的字迹,每把要价“百钱”便可。原本还有些心怀不满的老妇听罢,只得依言而行,原本滞销的扇子竟在一时间成了热门商品,被众人抢购一空。

不仅王羲之题字赠老妪取得了商业销售的极大成功,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谢安也曾为同乡推销蒲扇。根据《晋书·谢安传》中记载,谢安的一个同乡欲罢官回家,便在临行前到谢安的处所与谢安辞行。谢安听罢同乡的遭遇和决定,满心惋叹,于是关切地问道,回乡的盘缠是否准备妥当,同乡无奈地告知手中并无盘缠,只有五万把蒲扇,打算卖掉蒲扇充当盘缠。谢安见状从中拿了一把,并大赞蒲扇。此事很快在坊间传开,市井百姓见谢安如此钟爱这把蒲扇,便竞相购买,最终“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同乡的蒲扇在几日间被一抢而空。

严嵩 手书招牌效果好

明朝中期,“六必居”由山西临汾赵氏兄弟创办,起初经营六种生活必需品,后又经营酱菜,但只限京城百姓,生意规模一般。但自从挂上了严嵩手书的招牌后,竟声名鹊起,规模也是逐年扩大,最后成了京城小吃代表之一。

除此以外,名扬四海的王致和豆腐乳也曾有幸得到名人的题字称赞。相传,清康熙八年安徽考生王致和进京赶考,但落第后因手头拮据,只得在前门外的安徽会馆寄居。为了筹措生活费,他一边复习读书,一边凭借做豆腐的手艺摆摊卖豆腐。但时值盛夏,没能及时售出的豆腐腐烂变质了,王致和新想一招,将豆腐变成了腐乳,街坊四邻对此赞不绝口。康熙十七年他在延寿寺街开办作坊,挂起“王致和酱园”的招牌。慕名而来的清末状元孙家鼐在吃过腐乳后,即刻题字称赞。王致和腐乳一时名扬京城,如今更是驰名中外。③6

摘编自《今晚报》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南阳晚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226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