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阳节,让我们关注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漂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乡打拼。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为支持儿女事业,帮助料理孩子和孙辈的生活,不得不离开家乡,“候鸟式”漂至一座陌生城市。融入中的不适与冲突,以及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往往得不到足够关照。这些问题叠加,催生出一个“身心漂泊”“心灵孤寂”的“老漂族”群体。
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中国传统家庭里,和谐温馨的场景莫过于“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但这需要有个前提:一家人同在一地。当下,随迁老人多以家庭利益为居留决策的出发点,一方面心甘情愿,另一方面又迫不得已,两难的尴尬与困窘背后,他们自身的需求往往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
“老漂族”话题其实在十多年前就已出现,今天依然被广泛关注。有关善待“老漂族”、完善对这一群体公共服务保障的呼吁和建议,也一直持续不断。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庞大群体,其规模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且在老龄化程度仍在加深的社会中,也不能寄望于靠时间来消化这个问题。近年来,随着医保异地结算等改革的推进,相关情况有了一些改善,但无论是老年人的权益保障、老龄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还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巨大难题。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老漂族”是老龄化社会的重大考题,政府、社会、家庭都必须善待“老漂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子女作为老人的至亲,不能只顾索取,在父母帮助自己解决困难的同时,也要多多感恩父母,关心他们的身心需求,为父母的晚年生活创造更好条件,让他们老有所乐,尽力做到照料父母与父母帮衬的最大平衡。还要换位思考,尊重父母的选择,帮助老人树立积极老龄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建立新的交际圈,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环境,拥抱异地养老的快乐生活。
老人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入乡随俗”,主动消除“外来感”“暂居感”,充分利用空暇时间,培养一些新的兴趣,让生活充实起来。同时还可以结合自己原来的工作性质和爱好特长,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老年活动,常与街坊四邻交流,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消弭“老漂族”之痛须多管齐下,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老漂族”心有所“属”、心有所“归”,活得有尊严、有意义,享受两全其美的晚年生活。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