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阳网|光影中国|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W7版:南都赋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木楼、瓦和一阕瓦屋的歌吟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楼、瓦和一阕瓦屋的歌吟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郭起华

2017年,我写了一篇新闻散文《木楼、瓦,那场文艺之美》。那时,还没有完成脱贫攻坚战,也没有开始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那是参加一场河南日报的读书会,“书香生活与文艺之美——京沪粤豫四地文艺名家对谈”。读书会在洛阳的瓦库·余舍举办。“听到瓦的心跳,它在呼唤我”,与会文友在微信里写下的这句诗意的话和阳光照耀着的瓦垄,勾起了我的乡愁。乡愁的思绪掐也掐不断、理也理不清,于思绪鸿蒙中拉出一丝色彩,写下散文《木楼、瓦,那场文艺之美》,安抚一颗怅然的心。

6年过去了,时代变迁了,乡村脱贫了,全面小康了,文化振兴蓬勃了,记忆里的木楼、瓦,在新农村被赋予“文物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的内涵和使命,弹奏着或深沉,或快乐,或昂扬的乐章……

行走于广袤的原野,《木楼、瓦,那场文艺之美》的片段在心海里萦绕。重读旧文里的两章——“木楼”“瓦”,看看乡村文化巨变,聆听新农村时代的歌吟……

【上阕】

木楼

我出生于豫西南的一个小乡村。

村不大而有名,志书上有记载,嘉庆年间还出过翰林院大学士。记忆里村边有过一栋两层楼,楼还算轩昂,但沧桑破败,早已没有了人气。房顶的灰瓦已是破烂,瓦松在阳光下泛着青涩的绿,村人有了刀伤烫伤,会拔下几根,再揭几片瓦,在瓦上焙干涂于患处,多少有点用。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这楼坍塌了。第二天中午,风停雨住,泥娃子满村疯跑才发现楼已倒掉,满村呼喊,木楼倒了,木楼倒了……大人们赶来,拿走了木料,捡走了屋瓦。第二年,那里成了一片稻田……

这楼是村里仅有的瓦房。

也是我记忆里最早的瓦房。

村民陆续开始盖瓦房了,瓦房拆了,盖了混凝土小楼了;村边的老树枯了,老家院子里的小树苗长成碗口粗了。我对木楼和木楼的瓦仍不能释怀,用今天的话说,是乡愁吧。

几年前,读一篇散文《瓦之思》,周同宾的,一丝丝乡愁,一缕缕惆怅,残存在片片灰瓦的记忆里。这是周同宾在瓦库笔会上写的一篇应景之作,说明了,是给瓦库写篇文章,哪有应景之作的痕迹?他的大文化散文《古典的原野》,我是最早的阅读者。他的原野,也是我的原野和那年月大部分中国人的原野。磨坊、陈刺林,乡间小路上悠闲的土狗,原野上拉犁耕地的老黄牛,土坯墙灰瓦房里的古典旧事……我老家的屋子也是这样的土坯墙灰瓦房。为这屋子,一家人费尽了周折,先是拆了一个镇上曾经的院子,几辆架子车蹚过泌阳河,碾过灰蒙蒙的土路,拉回一千多片还算能用的瓦和一些木料,又用两三年时间燕子衔泥般一点点攒够,才在上世纪70年代初盖成。那年月,是村里最豪华的房。今天,老屋久无人住,灰瓦也经不住岁月的侵蚀,村人建议翻建成楼房,我总是不舍,年年雨季回去修一下。看着屋顶的灰瓦,根就仍然在这里;灰瓦没了,根就断了。

有两年时间,我随古代建筑保护所的专家遍访南阳乡间老房子。都是大大小小的灰瓦房,多已破败坍塌。你站在那里,农耕文化的歌吟会蓦然在心中响起,是下河捉鱼、上树捉鸟的童年,是《古典的原野》里周家磨坊和桃树林里一个少年与小女孩青涩的对话,是小女孩送给少年的那颗至今没有化掉的糖块……

【中阕】

青瓦小楼

瓦,是我魂牵梦绕的乡愁。

瓦,是作家笔下的伤怀。

瓦,是承载着中国文化和历史沉重的记忆。

瓦,是全面脱贫致富的新农村的诗与颂。

…… ……

上阕里,我看到的破败坍塌的瓦屋、农耕文化的歌吟,在脱贫攻坚的号角里,竖起为一座座青瓦小楼,农耕文化的歌吟,幸福、悠扬。

这青瓦小楼,是新时代乡村的幸福楼;这悠扬的歌吟,是新时代乡村幸福的天籁。

在幸福的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忘了一个村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全民谋福祉!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立下愚公移山志,苦干实干,砥砺奋进,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全面小康”,阅尽中华五千年,亘古未有之。

几年来,因了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南阳大地寻找遗存在岩石上的远古文化(文明),作为研究中心的一员,我行走在南阳的山山水水,藉此看到了新农村的幸福生活。山,绿了,水,清了,鱼翔甘泉,鸟翔碧空;村庄竖起一排排中西合璧的小瓦楼,间或有青砖瓦屋,间或有西式小楼……南召县五朵山景区的扶贫车间,是解决农民就地就业的一个模板,曾经的贫困县如今这类扶贫车间建起了134个;“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让南召村民心里蜜一样的甜。“村集体资产增值、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增收”,四棵树乡高峰庵村党支部书记赵春生自豪地向“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介绍说,“高峰庵村村集体资产已超千万元……”

农村合作社、农村电商、新型种植业、林果业、乡村游及各类新型农业经济体如繁星点点,幸福的花儿开放在广袤的原野。

数百姓幸福,还看今朝。

表弟张富志,唐河县大河屯人,36岁,精明而憨厚的乡村汉子,流转土地300余亩,一家三个新“劳力”,开着拖拉机,驾着收割机,在原野上幸福地奔走。在国家的补贴下,农业的现代化为他带来50余万元的年收入。老家翻新了瓦屋,县城买了房,为市里超市送农产品,开着十几万元的小车。“我种地比你们在城里上班强!”表弟自豪地说。农闲了,带着家人来市里玩儿,请他吃饭,他总要结账,“我现在比你有钱……”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诗经·葛覃》)一幅欢快和谐的水墨风景在新农村徐徐铺展……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守的更是人民的福祉。

【下阕】

瓦屋大院的行吟

瓦,是我魂牵梦绕的乡愁。

瓦,是作家笔下的伤怀。

瓦,是承载着中国文化和历史沉重的记忆。

瓦,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歌与赋。

…… ……

上阕里,我看到的破败坍塌的瓦屋、农耕文化的歌吟,在新时代的绿水青山里,浸润上了中国画的水墨、灵韵……

2020年,完成脱贫致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支撑。文化兴,乡村兴,只有实现文化振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润人,以先进的思想理念树人,以厚德而载乡邻,以文脉而倡自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呼唤文化振兴。

新农村听到了一声声文化振兴的呼唤,迫不及待,像赶赴一场特别的仪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仓廪实而知礼节,诗一样的生活需要诗的滋润,乡村文化建设在国家推动、政府支持,新农人、文化人的自觉行动中强力推进,党史馆、革命纪念馆、乡村博物馆、乡村文化大院、村史馆、小文物点……在原野上尽情绽放。

党史馆、革命纪念馆讲述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和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

一个富有特色的乡村博物馆,是对一个村庄、一个区域文化印记和乡村文脉、根脉的保护、展示与传承。

一座古桥,一棵古树,一处石刻,一口古井,一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瓦屋大院……一个个乡村“小文物”述说着乡愁、文脉和村魂,传承着优秀文化,是“文物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强支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这类‘小文物’”,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的文保专家贾付军说,“这些乡村‘小文物’,是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是一粒粒乡愁的基因。”

而广袤的原野上,一座座走过岁月深处破败坍塌的瓦屋大院,也被修旧如旧作为文博点,在新农村被赋予了新的灵魂、新的内涵和使命。柔美的风里,一丝丝水灵,一声声浅吟,在瓦屋里慢行,从青砖碧瓦上拂过……或为博物馆,或为村史馆,或为文化大院……原野上的这一个个文化盆景,为乡村文化振兴弹奏着或深沉,或快乐,或昂扬的乐章。

瓦屋大院里,西峡县50多岁的村民老程忙碌着。“这个院儿有一两百年了,都快倒了。上边拨钱修了修,要建个文化大院。”他指着院里的老物件儿说,“有哩是花钱收来的,有哩是庄儿里人送的……”

在这个跳着雪花舞的季节里,雪,在瓦楞上舞,一缕阳光倏然地洒向瓦屋,洒向原野……金灿灿的雪花,金灿灿的原野,新时代的幸福在中国画的水墨里歌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内化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的渊薮。

天地化育,以文德而兴乡村,以德养而赋村风。③5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版权所有 [南阳晚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226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