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那些消失在我们生活里的人,你可曾想念?
今年,本报继续推出“清明祭忆·我最想对您说的话”专栏,邀请读者朋友通过文字的形式,诉说自己对逝去亲友的思念之情。连日来,有不少读者给记者打电话,诉说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有读者把饱含深情的文字发送到本报“清明祭忆·我最想对您说的话”专栏投稿邮箱,他们以绵绵春雨为墨,以柔柔柳枝为笔,追忆逝去的亲人,诉说无尽的哀思。83岁退休女教师陈美玲的眼前,常常浮现起煤油灯下,姑姑怀抱孩子哼着童谣的身影;邓州市裴营乡中心校教师江燕想起了与兄弟媳妇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亏欠父亲太多的樊德林,发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慨;在这个思念如潮的日子,72岁的张长有又想起了勤劳的爷爷……
陈美玲
深情怀念恩重如山的姑姑
每年清明节,我们全家都要给姑姑上坟。在心灵深处,姑姑就是我们全家最亲的人。随着清明临近,姑姑在煤油灯下一脸慈祥,抱着孩子哼着古老童谣的样子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姑姑叫郭保恩,卧龙区七里园街道达士营村人。在姑姑13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姑姑跟着多病的父亲,拉着只有5岁的大弟弟,抱着还不到1岁的小弟弟,在母亲坟前大哭。擦干眼泪后,年仅13岁的姑姑担负起了母亲的职责,她里外一把手,洗衣做饭、耕地播种样样精通。带大了弟弟,给他娶妻,为他养孩子,从未抱怨过。为了这个家,姑姑一生未嫁。
姑姑的大弟弟,就是我的公公。1961年8月18日,我嫁给姑姑的大侄子,和慈祥、善良、有德有才的姑姑成了一家人。17年的共同生活,姑姑成了我最亲的人。
姑姑乐善好施,在村子里威信极高。不论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她都跑前跑后地帮忙;谁家有个纠纷,她总热情地前去解劝。1978年,姑姑去世时,全村老少都来送她,许多人泣不成声。去年,姑姑离开我们45年的时候,被宛北郭氏家族评为好姑娘。
一生没有结婚的姑姑非常喜欢孩子。弟弟的4个子女、11个孙子(女)都是她带大的。无论哪个孩子,一到她怀里,就成了宝贝;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也无论是哭闹还是争吵,她总是温柔以待。我们都说,孩子交给姑姑带最放心。
姑姑在呵护孩子的同时,还教会他们孝敬老人,教会他们互相帮助……如今,我家孩子都温良恭俭让,家庭都和睦幸福,这与姑姑的教育分不开。
江燕
弟妹,我来看你了!
“弟妹,我又来看你了,你瞧这梨花开得多美!弟妹,你的俩孩子都很好,姐会殷勤照看,你放心吧!”蹲在弟妹的坟前,往事历历在目。弟妹已经离开10个年头了,她的一切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你悄悄跟我说,你弟穷大方,不知挣钱难,我管他管得紧,你们别在意;我说,你是对的,姐支持你。你说,爹妈年纪大了,咱给他们买份保险,让他们有个保障;我说,好事,听你的。你说,我想攒些钱,买辆白色的桑塔纳,有空带孩子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说,好啊,孩子们得有见识才好……
寅虎年春天,你鼓励弟弟在小城的文化路中段开了一家小型理发店。从此,除了照顾年幼的儿子,你还为客人提供洗护服务。后来,你怀上老二,也一直没有休息,整天在店里忙前忙后。劳累过度的你,红润的面庞变得苍白。等我们劝你住进医院,才发现病灶已深……弥留之际,你拉着我的手说:“姐,我真的不想走,你知道的,我,我……”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善良、勤劳、明理的弟妹,如果有来世,希望我们还是亲人!
樊德林
父亲,我亏欠你太多
父亲,你离开我们整整12年了。父亲,你这个从小就没娘的孩子,经历了多灾的少年、艰辛的青年、奔波的中年、病痛的暮年,饱经沧桑,伤痕累累。12年里,每次想起你,我就心怀愧疚。
父亲,2006年时,本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你,又患上了尿毒症。从此,穿行于家和医院之间,你与病魔抗争。2011年时,你已病入膏肓。祸不单行的是,母亲患上了子宫淋巴癌,只能手术切除。因失血过多,形成动脉血栓,母亲命悬一线,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当时我在唐河的乡村学校教书,弟弟妹妹在外地打工。你没有喊我们回来,而是一个人不分昼夜地守护在母亲病床前,把所有的压力和疼痛扛起来。
母亲出院后,你被病魔彻底击倒了,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生活也不能自理。那个时候,最让人揪心的是,家里债台高筑,为了省钱,你只让买最便宜的药。2012年初春,大限将至的你,反复交代我们要照顾好母亲,反复交代我们要好好做人、好好生活……那一刻,我欲哭无泪。
在我记忆中,你从没打过骂过我们兄妹,你总是用自己的行动教导我们做好人办好事。你说,当老师是个良心活,把学生教好,不能误人子弟;你说,家里有你弟弟妹妹呢,你不用担心……这些话,在你离开的12年里,我时常想起。父亲,咱家现在条件好了,没有外债,还有积蓄,可你却永远地走了;父亲,亏欠你太多,这是我永远的遗憾!
张长有
雨夜,想起了勤劳的爷爷
清明节快到了,我对爷爷的怀念也更强烈了。
我爷爷叫张志庆,他个头不高,为人和气,村里人都很敬重他。爷爷当了一辈子农民,是个名副其实的“庄稼经”,对土地、庄稼有深厚的感情,各种庄稼活都干得好。
爷爷酷爱收拾农具,经他手校磨出来的镰刀、铲子等,拿在手里,四平八稳不磨手,还很好用。家具好,干活效率就高,不少邻居都喜欢到我家借农具,请爷爷帮助收拾农具。
爷爷是个热心肠的人,在村子里口碑极好。他会一手垒锅台的绝活,无论是大小灶、单灶、双灶,还是连体灶都擅长。三里五村的乡邻,不论谁家盖新房,都来请爷爷垒锅台。不论多忙,爷爷总是一喊即到,忙活大半天,垒好了,试了火,就悄悄走人,从不给人家添麻烦,更不收一分钱。
爷爷对后辈关爱有加。爷爷养育了三个儿子、一个闺女,有五个孙子、三个孙女。对待子女虽然严格要求,却从不大声训斥;对待孙辈,都是捧在手心里,悉心照料,生怕他们热着、冻着、饿着、渴着、累着,也从不让他们干重活。
我的爷爷非常勤劳,80多岁高龄也闲不住,还经常下地干活。1984年农历六月初一下午,正剔苞谷苗的爷爷突发脑溢血,神志昏迷,六月十一日夜去世。虽然爷爷离开我们40年了,他的良德善行,永远是子孙后代的榜样。爷爷,我今年72岁了,也成了老年人,昨夜下起了春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想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夜不能寐,就用这些文字纪念你。③5
(本报记者 赵明禄 周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