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觉醒来,立冬了。
可能是天地不知人间冷暖,太阳仍像秋天一样,暖洋洋地照着一切,冬天不像个冬天。惺忪中,想起自己也曾被称为诗人,就顺手在手机上写下一段文字:
立冬的时候,我们不会想起立春,春天已很遥远,现在人们容易健忘;立冬的时候,我们不会想起立夏,因为立夏也早已过去。我们顶多会想到眼下和冬至,因为冬至到了,就意味着这一年快要过去了。一场或几场大雪覆盖,新的生命已在地下涌动,春天马上就要到来。
一段话,算是对冬的祝福和春的期盼。
忘了在何处,应该是长江边上,手机上传来另一个诗人的辞章:
季节褪去华丽的外衣,换上一身正装,面目冷峻,大地丰厚,灌满风声。
初冬,阳光自带一丝寒意,老百姓如越冬的大白菜学会抱紧自己,日子在时间的缝隙中渗出,河水逐渐干涸,裸露的石头冒着热气。冬天适宜狩猎或收储,在冬日的阳光下,翻晒一些陈旧的故事,在枯黄的回忆里守株待兔。故乡的老宅早已安度晚年,长江边居住久了,人间烟火夹带水汽、性情,自有江南人的温润。进入初冬,气温陡降几度,母亲到乡下捡拾遗漏的亲情,每个人的晚年,如冬天的炉火,需要默默地守候。所谓立冬,不过是生灵对严酷环境的突围,也或许是一场自我的救赎。
是英雄就应是雄风,像草原沙漠和北方的大风。
张二棍的诗写道:须是北风,才配得一个大字。也须是在北方万物沉寂的荒原上你才能体味,吹的含义这容不得矫情。它是暴虐的刀子但你不必心生悲悯。那些单薄的草,瘦削的树,它们选择站在一场大风中,必有深深的用意。
二
这使我想起另一个诗人的诗《一切盛大,前奏都很长》。
“立秋以后,还要经白露秋分,及至寒露。而一片银杏叶,远未抵达它辉煌的角色,我们看到的秋天光景,确实省略了跋涉的过程,一切盛大,前奏都很长。如果仔细端详,此时,银杏叶还算葱郁,一点淡妆,正迂回在扇面的边缘,倘若要奔赴最后的绚烂,序幕是必需的,而大幕拉开,主角出场,前奏也是必需的。像十月怀胎,只有漫长的孕育,才能发育成熟。而结果,往往会来得突然。
这也使我想起从前我的家乡乔湾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和那场毫无来由的喜雨。
那是一九七五年十月的一场大雪,白茫茫一片很干净。而那场喜雨更神奇,从半夜一直下到天明,再到黑夜,整整三天三夜。只下得天地昏暗,日月躲藏。可是在这哗哗大雨中,泥墙黑瓦,却有人在乔湾借宿。隔着墙头还有人读李白。院子里,青草留下攀爬的痕迹。有什么正在等待而未发生?夜半,雨突然落下来,像是一个人呼吸困难,继而轻轻咳嗽,雨水笼罩了整个院子。仿佛一支马队在空中飞奔,有我喜欢的人,在梦中载我一程。沿路两边都是古代的诗词,这些植物被雨水擦亮,闪光。黎明,眼睛一眨间,几道闪电,几声炸雷爆响。屋子里来过的客人纷纷离去后,是一片灿烂的空虚,仿佛一根琴弦被拨动,还在震颤,即使推门那么轻微,雨也会撕开一条缝轰然扑进。
又一声炸雷,天开云散,美丽的小河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人们指着天说,天女撒花了,今年要有好收成、好年景。
那一年,乔湾出了两个大学生,我是其中之一。
那是一九七七年的春夏之交。
三
早上起来,就有文友发来立冬的问候和祝贺:“立冬了,我想送您最温暖的祝福。愿您在寒冷的季节里,依然能葆有一颗温暖的心。无论是忙碌的工作,还是生活中的琐碎,都愿您能找到那份静谧与美好。愿您在一冬的寒冷中,依旧能勇敢追梦,心中常怀温暖和希望的阳光。立冬快乐!愿您每一天都被阳光照耀,因友情和精神互暖而不再寒冷,共同度过此冬并期盼春天的到来!”
是啊,人世间除了物质,还有人情的冷暖。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我看人间烟火,如看夜空中的星光。那沉默的尤物,是那最遥远的行星,在上帝亲吻之前,这孤独的流浪,在等候寂静的降临,然后悄然地张望。友人的“人间烟火”也道出了我的心声。
立冬前夕,去邓州参加著名作家周大新先生作品研讨会和周大新图书馆揭牌仪式,看着先生皇皇作品和创作年谱,又看到大家对他尊重膜拜的目光,我震惊了,甚至对来时自己内心对文学的调侃和不严肃表示深深的谴责和忏悔。
在文学边缘化、娱乐至上的时代,读书、书香已成为遥远的遗老和古董。可眼前,竟有这么一大群人从北京、郑州各地赶来,济济一堂,用虔诚的目光向文学和周大新先生献上注目礼。我心释怀了,人类情感不灭,文学不死。尽管科技、AI和人工智能占据生活的一部分,但不可能也绝不可能占据一切。
周大新先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从小家贫,十几岁入伍当兵,军旅生活占去了他人生的大半部分年华,使他从一个懵懂的农村青年成为一位将军,成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位大家。
周大新先生热爱家乡,对哺育他成长的南阳大地拥有无与伦比的感情。仅筹建周大新图书馆,他和祖叔两人就捐款300万元,他一人200万元。
200万元,对于一个大商富贾的有钱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一个靠工资、稿费生活的文人来说,不啻一个天文数字!
周大新先生对于家乡后学的爱和扶持提携,更是到了亲人、父子(女)的程度。
周大新先生为人,正像评论家、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所说:“大新待人诚恳至极,这是每个接触到他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的。他望向你时,眼神里全是纯净,使你想和他无话不谈。人和人的不同,首先可以从眼神里看到。周大新和你交友,可说是肝胆相照。”
“在文学界,可谓德高望重的作家数量相对有限,而大新众望所归。这不仅因为他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作颇丰,也因为他是典型的纯文学作家,始终持守文人的良知,从不见利忘义、投机取巧、敷衍成篇。可以说,从他笔下每一个字里,都能看出他的持重和虔诚。正因为如此,他的新作一经问世,立刻聚拢来了众人关注的目光,已发表作品也基本禁得住时间的检验。”(胡平《众望所归周大新》)
一场研讨会下来,面对周大新先生和他几百万字的作品,大家口口相传的是四个字:“德艺双馨!”
大爱无声,在这个冬天拉开序幕之际,读周大新先生的书,见周大新先生的面,我已感到了深深的温暖。③5
水兵,唐河人,河南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莽原》《奔流》文学奖获得者,已出版作品十余部。
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