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阳网|光影中国|书记留言板|市长留言板|日报数字报|晚报数字报|晨报数字报
  第W7版:南阳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张骞·博望·南阳丝绸
“全国社区春晚”发来邀请函
返回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1月17日 星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骞·博望·南阳丝绸
赵宗礼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张骞,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人。这位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创始者,为什么封侯到今方城县博望镇?又为什么说他是开拓南阳丝绸市场的大功臣?这要从张骞的经历、缯国的来历、南阳丝绸和博望的历史说起。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他先到月氏国,然后与堂邑氏胡奴等经陇西到达匈奴时,被匈奴单于“留骞十余岁”。单于为了笼络张骞,让其结婚生子。然而张骞坚持汉节不失,始终以回国报效为目标,在匈奴防范稍微松懈的情况下,与妻子一起逃出匈奴,经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谁知在返汉朝途中“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后单于死,匈奴国乱,他才与胡妻等回到汉朝。汉武帝感念张骞“失联”13年,一直心系大汉之忠诚,“拜骞为太中大夫”。

4年后,也就是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主动提出随大将军卫青率兵袭击匈奴。汉武帝认为张骞有长期在匈奴活动的丰富经历,熟悉匈奴地形,有“博望”之优势,“乃封张骞为博望侯”,意思是这次行军打仗再看远一点,再多了解地方的军情,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骞谨记汉武帝对他的嘱托,尽心尽力当好大将军卫青的“参谋长”,“军得以不乏”,协助卫青打了大胜仗。至于张骞的封地,据传在当时南阳太守义纵的建议下,封在今方城博望一带。

当时南阳丝绸业起步早,产品精良,但由于工艺讲究,养蚕、缫丝和制造不易,价格昂贵,国内销路一直不好。义纵到南阳任太守时,丝绸业税收锐减。义纵拜托张骞帮着开辟丝绸的销售市场,张骞欣然应允。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割断西域各国与匈奴的联系,任命张骞为中郎将,配备多名副使,率领三百多人,携带数万头牛羊,“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遣之他旁国。”意思是,汉朝带着大量“金”。过去常说“赠金千斤”,这个“金”是今天的黄铜;“币”就是钱;“帛”亦称“帛”和“锦”;赍(ji)原意为“送”,这里指带着的意思。

张骞又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17个周边国家,大力宣传汉朝面积广阔、宫殿巍峨、土地肥沃、粮丰马肥、兵多将广。他在组建反匈奴联盟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推销从宛城带去的丝绸、玉器、铁器产品。这些商品对于西域各国来说,都是稀世珍品。尽管价格翻倍,仍很快被抢购一空,还签订了不少“预购文书”或“君子协定”。同时张骞从西域采购了汉朝没种植过的葡萄、苜蓿等物种。张骞回归汉朝时,乌孙国派遣数十名使者及向导、翻译,护送张骞归汉,并以几十匹骏马为礼物答谢汉朝(《汉书·西域传》)。

从此以后,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经常互派使者,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和“通大宛诸国的使者相望于道,二岁中多至数十倍”的盛况。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使西汉与西域开通贸易的国家有:鄯善、楼兰、精绝、戎卢、乌托、大宛、小宛、大月氏、小月氏等21个国家,总面积相当于西汉疆域一半左右。由于张骞等一行汉使,摸透了西域各国的国情,也就销售有招。譬如“大宛国和安息国的人善贾市,多分铢;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定”。汉朝使者越来越受到西域各国的仰慕和欢迎,“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即打着张骞的旗号处理国是,或做生意。

这也验证了“名山名水名地,因名人而名”的说法。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扩大了博望的知名度,“博望”因张骞有其名,更因张骞显威名。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与飞将军李广从右路(今北京一带)袭击匈奴,约定两军某月某日在某地会师。但由于天气不好,大军走了弯路,张骞所部没有按期到达会师地点,致使“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按律当斩”。但考虑张骞此前的功劳,汉武帝将其“赎为庶人”(《史记·大宛列传》)。张骞虽“失侯”,但封地照旧,旋即升张骞为“大行”,列于“九卿”,一年后病逝。王莽时期,改“博望侯国”为“宜乐县”。东汉时仍称“博望侯国”(《后汉书·地理志》),东汉以后,“博望侯国”称谓取消,重归宛县,1949年由南阳县划归方城县。

这里再说一说“缯国”和南阳丝绸的关系。

春秋前期(约公元前700年左右),“申(南阳城的前身)、邓(邓州的前身)等地已有紽、绒总疏密之分和‘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的染色技术”。而养蚕和制丝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还是今方城县境内原叫“缯”国的地方(国都在方城县西南券桥一带,距离博望20余公里)。这里为什么叫“缯国”?通俗的说法,姓曾的功臣靠丝织业出了名,朝廷封他为诸侯王时以“业”命国。《世本》一书说:“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说明夏朝已经有缯国。

“缯”是绫、罗、帛、锦、绢、绸、绉、缇、绨、葛、呢、绒、丝等丝织品的总称,作为一个诸侯国,能以“缯”命名,可见这里的丝绸业已相当发达。史载,周朝时缯国的丝绸产量、质量均居列国之冠,上乘丝织品畅销列国。

西汉时期,方城拐河、南召云阳、鲁山瀼河形成三足鼎立的茧丝绸集中产区,其中尤以方城拐河为最大,以至于有“南召、鲁山养蚕糊口,拐河缫丝织绸赚钱”之说。

唐朝开元年间,南阳丝绸被官府改称为“南阳府绸”,其精品改称为“绢”,畅销于京师、国内各大城市,尤其西域各国,丝绸业成了南阳财政的一大税源。

明嘉靖年间,南阳府在宛县设立“染织局”,全府每年从经营丝绸的产业征收白银2800多两。《河南新志·特产篇》说:“南阳府绸素以色泽鲜润、软亮柔轻、质地精良、严满纹密、灿如方锦四方驰名,几百年前即为河南一大特产,有‘丝绸之乡’之美誉。”

清朝时期,“国内外绸商、商行云集宛县、镇平、方城、南召等地。由于宛县、镇平等地丝绸业主纷纷到山东、苏州等地引进染丝新方法,南阳丝绸产品愈加誉满国内外”。南召养蚕业有“召半省”之称。南阳府绸业“迩时匠心精巧,几与苏杭争胜,年销售约10万金。南阳县的湖绉、捻绒缎、起花格绸等丝织品送往京师陈列。”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南阳丝绸等四种产品获得金奖。

1920年至1931年,全国各地丝绸行商、坐商云涌南阳各地,仅镇平境内就有经营绸缎的“信义泰”“仝和祥”等150多家,其中三分之二都在石佛寺。《镇平县志》载:“石佛寺设立的邮政分局,因丝绸打包邮出大大增加了业务收入,1926年升格为二等局。”宛城设有南阳府绸庄30多家,最大的上海“久成”还在汉口、郑州、北京、开封等地设立分号,仅丝绸业税收就使“宛县富甲一方”。全南阳府年出口丝绸400匹左右,换取的白银折钱600多万元,畅销印度、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张骞封侯南阳,扬名了博望,开拓了南阳丝绸等的国际市场,张骞与南阳,南阳与张骞,相得益彰。③6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版权所有 [南阳晚报]
Copyright 2004 -  www.01n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1226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