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平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马牙雪山终年积雪,陡峭险峻。3月25日,60余名“驴友”在登至海拔4800多米的主峰时,发生意外,10人遇险。经过武警甘肃总队武威支队40余名官兵30多小时的奋力搜救,被困的10名登山探险者全部获救。
5月13日晚,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中国武警》栏目,对此次搜救行动进行了详细报道。担负此次行动的指挥员、武警甘肃总队武威支队副支队长刘明,是咱镇平县人。记者辗转联系到担负此次救援任务的部队,进行了采访,受访的官兵们再现了那感人而又惊险的一幕。
遇险报警
“时间就是生命,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这是生与死的考验!这是与时间赛跑的战斗!这是与险恶环境的较量!
3月27日0时,武警甘肃总队武威支队接到10人被困马牙雪山的救援命令后,正在天祝藏族自治县部队检查指导工作的刘明带领40余名武警官兵,迅速携带救援器材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域。
马牙山主峰白尕达海拔4870多米,终年积雪,夜晚最低温度达零下30摄氏度。对于被困“驴友”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一场生死大营救迅速展开。
凌晨1时,刘明带领官兵们到达马牙雪山脚下,进行战斗编组和战前动员,而后迅速向马牙雪山主峰挺进。从这里到白尕达主峰,要攀登2300多级石阶,此后还要绕过天池,迂回翻越5座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
深达1.5米的积雪看似平坦,而雪下有可能是悬崖或雪坑,稍不留神就会坠落山崖。“时间就是生命,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刘明来不及多想,命令参加搜救的官兵一边用铁锹、木棍试探雪深,一边艰难行进。3时20分刘明带领官兵们在主峰北侧先后寻找到7名遇险者,但仍有3人下落不明。
紧急搜救
“早一分钟找到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
“早一分钟找到被困人员,他们就多一分获救的机会。”刘明再次向战友们进行动员。官兵们冒着严寒,向主峰挺进。夜晚的雪山温度极低,被雪水浸湿的裤子、鞋袜也结成了冰,官兵们的脚被冻得失去知觉。
27日7时许,搜救官兵终于登上了白尕达主峰。为了尽快找到被困人员,刘明带领官兵们踏着探险者的脚印,向主峰北侧进发。他命令大家吹响随身携带的哨子。遇险者听到哨音在远处挥舞着衣服,激动地叫喊。大家顾不得疲惫,顺着斜坡向雪坑滑去,找到了3名遇险者。
刘明迅速要求官兵们把随身携带的绳梯,制成简易的担架,将伤者抬上。伤者毋某体重90多公斤,抬着他在松软的雪地上行走显然不行。官兵们分成三个小组,沿着陡峭的坑壁,排成两行,一把、一把,交替、接力将其向雪坑外拖。刘明和40名官兵整整用了7个小时才将遇险群众转移1公里左右。
艰难转移
“即使再困难,也绝不放弃”
“即使再困难,也绝不放弃。”每向前转移一段距离,刘明都要给大家加油鼓劲。救援队出发时每个人所带给养有限,经过6个多小时的行军,救援人员的体力消耗非常大,随身携带的水和干粮也已全部用尽,只能用雪充饥解渴。
“官兵体力达到了极限,天色已暗,狂风大作,即将下雪,搜救官兵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刘明指挥大家背水一战,进行一场救人与自救的攻坚战。战士们喊着口号,拉着绳子,相互搀扶,在黑暗的雪山深处,进行了一场生命接力。经过30多个小时,受困“驴友”被成功转移,官兵们也安全走出险境。
在整个救援行动中,刘明带领官兵们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奏响了一首高亢的救援壮歌。此次成功搜救,是自珠峰和四姑娘山后又一次国内雪山大营救。武警官兵的英勇壮举相继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民武警报》、《新华网》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行动过后
“人生能有这样一次经历很值得”
“当我们孤军深入雪山,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时,那种感受、那种经历令我终生难忘。人生能有这样一次经历、有这样一种感悟,我觉得很值得。”当谈及此次行动的最深感受时,刘明意味深长地说。
今年42岁的刘明,1988年参军入伍,远离故乡报效国家。为了弥补不能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刘明闲时每隔一两天都要给父母打电话问候生活起居,问家乡的变化。刘明说,今年回家看到南阳市容市貌发生很大的变化,感觉很欣慰。在部队收看新闻节目得知第七届全国农运会要在南阳举办,刘明就自豪地向战友们宣传:“南阳就是我老家。”
“作为南阳人,我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高兴。我也将更加坚定地履行好军人的职责,为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尽一份力,也算为家乡争光吧!”刘明掷地有声地对记者说。
上图:刘明(前排右一)带领官兵成功救出受困伤者。
武警甘肃武威支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