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达
能语音就不打字,能打字就不写字。互联网时代,我们多了“触手可及”的便利,却也少了“见字如面”的欣喜。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提笔忘字”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项针对“70后”“80后”“90后”的社会调查显示,38.8%的受访者经常手写汉字,98.8%的受访者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引发关于汉字书写的讨论,许多人就此进行反思。
“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我们中国的汉字,一平一仄谱写成诗。”一曲《生僻字》,唱出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让不少人感受到“文化压力”——不用搬出那些生僻字,即便是中小学课本中的常见字,有些也能难倒部分成年人。父母不能规范书写汉字,又如何为孩子作出良好的表率?
对于规范书写汉字,往小了说,写错一个字,可能是得到一个刺眼的红叉,也可能是收到一份被退回的简历;往大了说,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社会符号,唯有对其心怀敬畏,才能让其生命力持续焕发。
文字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传统的守护者,还是文明的传播者。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纵横交错,民族立身之本;撇捺之间,尽览万里河山;删繁就简,见证历史兴衰;象形会意,浸染生活图景。推动文化出海,让世界读懂中国,汉字是名片更是媒介。当“全世界都讲中国话”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写出一手好字,让墨迹映照彼此的身姿?
从“写对字”到“写好字”,再到“练书法”,汉字文化的传承在学校里、在家庭里、在日常生活中。《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从8个方面提出要求,既有书写习惯、书写准确度等要求,也有感悟汉字文化丰富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要求;既有规范校园用字、评价考核机制等“硬性指标”,也有鼓励举办汉字比赛、探索数字赋能汉字教育等要求。汉字教育从实际出发,贴近时代诉求,对学生而言是“严肃活泼”,对其他社会成员也是一种启示。
传承并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需要从细节抓起。在生活中、网络上,我们经常看到书写不规范的汉字和错别字,但却很少有人去纠正它们;部分“网络梗”故意误用汉字来调侃,甚至借此混淆是非;智能输入法的勘误功能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却也滋生了依赖情绪……对此,既要“锱铢必较”,更要“诸字必校”,努力保障汉字的规范使用。
社会在进步,但有些“传家宝”不能被甩出我们的行囊,有些诗意不该被遗忘在风中。从每个人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期待少一些春蚓秋蛇的局促,多一些游云惊龙的洒脱;少一分提笔忘字的尴尬,多一分见字如面的欣喜。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