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是国人交友、聚餐的必备饮品,酒能增进感情,酒能调节气氛,国人对酒有着超乎寻常的膜拜。今起,我们开设《金明侃酒》专栏,拟通过专家的眼光透析酒给我们带来的……
专家档案:
金明
美食家 美酒鉴赏家
《东方美食》特约餐饮顾问
国家级品酒师
陈酒收藏家
中国藏酒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会长
收藏并品尝老酒始于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老酒并由此踏上收藏老酒之路,等到2000年,酒窖内已存放了五千余瓶1995年之前出厂的各种白酒。
翻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几大名酒厂家无一例外,一定是曾经远离世间繁华之地,位于交通不便偏远小镇之上,比如生产茅台酒的仁怀、五粮液的宜宾、古井贡的■州、洋河的泗阳、郎酒的古蔺等等。原由非常简单,刚生产出来的白酒,太暴太烈,想要好喝就必须先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存放,尤其是浓香与酱香型的,储藏期若少于5~8年,其醇化和老熟过程根本就没有彻底完成,白酒自身的绝妙之处也就无从展现。这些地方旧时人迹罕至,酒存放周期长,喝起来甘醇香浓、美妙无比,而在闹市中是无论如何也存放不住的,一如现今市场上的诸多白酒。
享用过各种存放超过十五年的陈藏老酒,让我始终无法忘怀的则是那瓶老茅台。1987年初,在贵州做外贸生意时,朋友送了两瓶1956年产的酱瓶茅台酒。2000年元旦,邀请几个好友开了一瓶,开瓶的刹那,时间仿佛被凝固了,没有期盼中浓香扑鼻、惊艳四射,从瓶口飘散而出的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高贵、典雅与醇和、悠然、淡定、飘逸。手捧着微微泛黄的人间极品,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至深至远、绵软悠长的感觉着实让我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如今,每遇闲暇,喜欢翻出剩下的那瓶“1956”反复把玩,遥想那四季山色空■的黔西北和那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峥嵘岁月,不由让我对华夏酒文化充满可敬畏之意。
(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