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略,新野县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体系,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秩序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深化宣传,强化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
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及国家法律知识、共建和谐法治新野”为主题,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法治化。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以提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为重点,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集体学法制度、法制讲座制度、法制培训制度、法制考试考核制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实现依法决策、依法执政行政。二是重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与课堂教育结合起来,运用开办法制教育课程、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警校共建等有效形式,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督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知法守法。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管理经营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确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守法、诚信经营的理念,预防企业风险。四是强化农村群众法律意识。结合“法律进农村”、“送法下乡”、“一村四警”爱民实践等活动,运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村民法制学校、法制宣传橱窗等阵地,大力宣传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让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二、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大力开展法治新野建设
一是围绕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以建立“法治、责任、阳光、服务”政府为目标,实行“阳光操作”,推进政务公开,把党委决策、政府行为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增强政府公信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敞开便民服务窗口,公开各类办事制度,提升工作效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采纳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严查建设规划、重大项目招投标、国有资产处置中出现的腐败行为,坚持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二是围绕实现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公正司法。坚持检察审判机关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全面实行检务公开、审务公开,落实办案责任制、重点岗位权力分散制、判后回访制、案件复查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积极落实司法便民、利民措施,推行一站式立案窗口微笑服务,设立巡回法庭,建立导诉诉讼风险告知、繁简分流和刑事案件速判等制度,简化案件审理程序,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法司法的满意度。三是围绕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基层依法自治。紧紧围绕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核心内容,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开展“包联共建”和村级软弱党组织集中整顿活动,抓好村委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健全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激活“依法治县”细胞。四是围绕社会安定有序,扎实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以维护安定稳定的治安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打防控“平安一号”、“打盗抢、反暴恐”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拳出击整治治安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企业项目周边治安环境和区域性犯罪、行业性犯罪、经济类犯罪,确保重点领域、地区、行业安全。完善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政治性事件、极端个人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和有效防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三、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推动法治新野建设健康运行
一是健全社会治理机制。以开展法治创建为载体,深化社会治理水平。实施全县网格化精细管理服务,建立治安技防现代体系、社区矫正GPRS定位管理系统,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特殊群体管控,实现“零距离”管理和服务。二是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完善社会矛盾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整体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以案定补”、行业调解、庭所联动诉调对接机制,落实领导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信访案件“三评三查”、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三是强化民生保障机制。着力打造新野经济建设“升级版”,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集聚区、生态环境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保障标准,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持续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为法治建设注入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