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琰 张松
特约记者 陈辉
8月29日天刚蒙蒙亮,卧龙区潦河坡镇沟口村村民崔光增就早早起床到核桃种植基地,赶在早饭前把基地巡查一遍。今年正值核桃陆续进入丰产期,他的核桃吸引了十里八乡群众来“尝鲜”,崔光增不得不加大了看护力度。
“主要是怕他们把枝弄折了,影响明年的挂果。现在核桃可是我们的‘金果果’啊。”说起核桃种植,崔光增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家有5口人,上有一个老母亲,下有一对正在上学的儿女,家中的农活基本上都是他们夫妻俩忙活,负担重、压力大,日子过得很拮据。“以前每亩地一年忙下来也就二三百元的收入。但除了种地,没有别的经济来源,一家老小要生活,想打工也出不去。”
转机出现在2009年。这一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沟口村村民崔光杰回到家乡,投资2300多万元,创建了禾嘉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与农户携手开发当地6000多亩荒山,种植核桃,发展绿色经济。
崔光增把家里的十来亩荒坡地流转给禾嘉园,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每年从禾嘉园领取租金。此外,他还成了禾嘉园的产业工人,干一天活有五六十元的收入。
崔光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荒坡一年租金150元,10亩地每年就有1500元收入;到禾嘉园干活,每月能有20多天,一年下来也有近两万元收入。
“背靠大树好乘凉”。依托核桃种植,挣了钱的崔光增一家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现在手头宽裕了,小孩上学的费用不发愁了,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向记者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崔光增笑得合不拢嘴。
崔光增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潦河坡镇正在实施的项目带动扶贫政策。沟口村地处伏牛山余脉,岗坡丘陵居多,经济发展缓慢,是省级贫困村。为帮助当地群众尽快脱贫增收,该镇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帮扶措施,精心筛选项目产业,严密规划,严格把关,力争做到精准帮扶,精准施策。
针对沟口村有着大面积荒山荒坡优势,该镇确定发展林果种植业,变输血为造血,带动群众实现脱贫增收。2010年,禾嘉园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紧接着,禾嘉园核桃种植基地也成功建立。
作为脱贫致富带头人,现任沟口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崔光杰说,沟口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非常适宜核桃规模化种植。此外,核桃属于坚果,耐存贮,适合长途运输。“咱不能让土地浪费,得让土地生金,让农民致富。”
核桃产业让沟口村村民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目前,该村有80多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接近全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一,种植核桃3600亩,今年挂果面积就达1200亩,西安等地客商早就下好了订单。
潦河坡镇扶贫干部付春生告诉记者,沟口村在扶贫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即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进行托管,每年向贫困户支付租金;合作社雇农户到基地务工,每月有工资收入;果实成熟后,农户按25%的收益得到分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拓宽了增收渠道,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漫步禾嘉园核桃种植基地,只见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纵横交错,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上结着累累硕果,甚是喜人。小核桃已经成了沟口村实现稳定脱贫增收的“压舱石”。“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吸纳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普及核桃种植技术,带领大家一块发家致富。”崔光杰说。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