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招考试不到40天,在最后几周的复习备考中,考生应怎样把握复习节奏、调整应考心态、提高复习效率呢?记者对市十三中、市二十二中、市实验中学等名校名师进行采访,为考生科学备考指点迷津。
语文
李 扬 市二十二中教师
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语文学科如何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复习呢?
要强化基础知识。字词部分,要把每课后面的字词积累认真过一遍,容易出错的字词要彻底弄清记牢。古诗文名句名篇不仅要做到全部背诵和会默写,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对于每年变化大的排序题、读图拟题、提取信息、简析图表、口语交际等,重在了解题型,把握每类题答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要训练阅读技巧。对中考范围内各种体裁的现代文全面整篇地阅读练习。另外,专攻个人失分率较高的文体,狠抓答题思路模糊的题型。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应当遵循“整体阅读,了解内容;找准语句,领会主题;仔细审题,筛选信息;组织语言,落笔答题”的阅读步骤。
古诗文阅读要精雕细琢。要对重点课文反复诵读与识记,重点词语反复训练,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注意课外与课内文言文的对比阅读,可适当进行一些简单的课外文言文练习。
写作练习要化整为零。利用课余时间看书读报,开阔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涉猎名家作品或课文中指定推荐的中外名著,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
(本报记者 孙 冰)
数学
仝小鸽 市十三中教师
如何能打胜数学这一仗,除了有扎实的功底外,还应掌握一些应考的策略和技巧。本阶段的复习要回归课本,对准课标,形成知识框架,画出知识树,让知识系统化、规整化。熟记常用公式,必须脱口而出,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要抓住中考动向,勤练规范解题。考前再做几套近几年中招真题,很多学生认为只要答案对就得满分,其实,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中考越来越注重答题的规范和完整,所以要规范答题过程,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要抓住数学思想,总结解题方法,综合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综合性题目。
建议考生要在卷子到手的5分钟内浏览全卷,把握试卷全貌,对完成整张试卷的时间进行预估。要仔细审题,先易后难。审题要慢,答题要快,切忌长时间思考一道难题,而使简单题没时间做,得不偿失。要排除干扰,沉着冷静,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一定要警惕陷阱,找出差异,以求解对题目。要仔细复查,按时交卷,如需改动,必须反复推敲,确定正确答案后才可以划掉原答案。
(本报记者 孟新生)
英语
袁 星 市十三中教师
虽然中招考试前的时间所剩不多,但在英语复习中只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依然能够锦上添花。
要把握课堂,紧跟老师,提高效率。上课时,桌上放个练习本,随手记录需要强化记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早读等自习课也要边读边写边记。要跟随老师完成三轮复习,一轮夯实单词短语等基础知识,二轮系统总结归纳句式语法,三轮集中复习模拟试题,整体演练。要把握住每节课结束后的黄金两分钟,及时回顾整理老师所讲的重难点内容,有疑问及时问老师。要把握课下,认真限时完成作业,查漏补缺。有疑问的地方和重要的短语句子一定要做好标记,重点解决,每天、每周都要留一定时间进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对于中考的重点题型阅读理解,每天必精做两篇强化训练;每天背若干短语和好句子。要重视对错题的纠正和总结,经常回顾错题集。要认真总结每次考试,对丢分多的点要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分原因,对症下药,切忌一考差就搞题海战术。(本报记者 孟新生)
物理
邢向辉 市二十二中教师
中考迫在眉睫,如何在最后的阶段对初中物理进行全面的、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
复习要分阶段有序进行。要紧扣大纲、教材,抓“双基”。抓基本,就是要看清教材内容,看清教材中的每个实验,看清教材中的每个图形、图表。不可忽视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注意教材中的公式推导,注意教材中分析例题的方法和过程,注意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注意教材每章后面提出的“学到了什么”。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不要做繁难试题的无效练习。要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的字、词必须抓住。另外要弄清规律的适用范围。要重视实验的复习。对一些典型的实验,要对其目的要求及原理 、器材、方法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都要熟练掌握。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例如养成及时总结错题的习惯。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在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科学、生产、生活实际,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近几年中考题特别关注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国内外时政大事等社会热点问题,这些都是中考命题的焦点。
(本报记者 孙 冰)
化学
李新太 市二十二中教师
中招临近,如何进行考前复习,现将提出几点建议,供考生参考。
抓好“双基”,构建“知识树”。在单元复习的时候最好采用以“知识点”为线索,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尽可能穿成串,与其他单元有联系的点也要连成一片,构建知识网络。然后对与此类知识点有关联的习题进行专项练习。
强化“能力训练”,学会“变式练习”。要学会跳出“题海”,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巩固双基,提高能力的目的。考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每一道题,尤其是大题,要通过对题型结构的分析,消化有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对解题规律的总结,实现知识点的系统化,达到学会解一类题的程序、方法和技巧。
重视课堂学习。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教给学生一些中考常考的“高频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是解决学生在复习或训练时遇到的疑惑点,是考重点高中时的选拔性试题。因此,考生要重视课堂学习的主战场。
避免“滥用复习资料”。很多复习资料上面的试题已经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最好以课后习题为主,再配合《基础训练》做一些基础性试题;对于前期学生基础较好的学生以《说明与检测》(上)和《说明与检测》(下)为主。做试题一定要挑选容易丢分的试题进行训练。训练要讲侧重点,选题要按照老师要求去做。
(本报记者 孙 冰)
历史
刘新爱 市实验中学教师
历史考试的命题以《课程标准》、《说明与检测》为重要依据,今年的《说明与检测》与2018年相比,指导思想、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要求都有很大变化。总的来说,重点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突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周年大事和时政热点,注重分析、归纳和对比能力的考查,古代史仍强调河南乡土史、中华文明史、中外古代史结合(对比),考题充分渗透历史的核心素养。
备考建议要重视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把握考试的要求;强化基础知识训练,构建知识网络;强化专题复习,落实主体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形成“大历史”观;密切联系时政,强化重点、周年热点问题的训练;针对中考题型强化训练。在应试方法上,建议考生合理分配时间,规范答题。选择题采用审、忆、选、查的解题步骤,答题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非选择题先看问题,后看材料,答题要根据知识点,抓住关键词,注意分层,规范作答,答题时间控制在20~25分钟之间。剩余时间(10~15分钟)为检查答案时间,可通过查阅资料来对前面的不太有把握题目及开放性问题的答案进行确认。
(本报记者 孟新生)
道德与法治
张国敏 市实验中学教师
今年是新课程改革之后使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第一次中考,在备考上,学生要认真解读(2019)《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与检测》、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具体要求,关注命题的价值取向——突出核心素养,考察核心知识,牢固掌握《说明与检测》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关注反映时代主题的重大时政热点,迎着热点上,突出主旋律,鲜活的时政材料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是我省中招命题最突出的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备考中必须重视时政热点和生活积累,重视对相关媒体的报道。
要重视《说明与检测》的题型示例,用心钻研近几年中招的典型试题。尽管每年的中招考试题原创,设问创新,但命题的理念、精神、思想、技巧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尊重规律,科学备考,精选具有原创性、代表性、典型性的试题,精练精讲,多思考、会迁移,走出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的怪圈。(本报记者 孟新生)